“双区叠加” 创新潮涌

发布时间:2020-10-10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吴猛

南京江北新区

工作人员实时监测生产数据。

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自去年8月揭牌以来,主动扛起国家赋予的职责使命,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率先在变化变局中勇闯新路,坚定不移用高水平开放之姿拥抱世界,深化制度创新,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深圳特区报“高质量发展——经济特区(新区、自贸区)行”采访组近日深入江苏自贸区的南京片区、苏州片区采访,聚焦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展现自贸区成立一年所取得的成绩。

从南京市中心区驱车一路向北,经过一条穿越长江的地下隧道,就来到了江北新区。这里地处长江以北,曾是南京的发展“洼地”,如今基因、芯片、金融等一批现代新兴产业在此集聚,成为创新发展的一片热土。

2019年8月,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以下简称南京片区)在这里落地以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切实发挥自贸试验区与国家级新区“双区叠加”优势,着力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简称“两区一平台”)探新路、促改革,走出了一条既符合自身实际又具备改革示范效应的发展路径。

获批一年来,南京片区新增注册企业1.4万余家,注册资本超900亿元,日均新增企业39家;引进外资企业85家,实际利用外资8.8亿美元。上半年,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国际贸易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外贸进出口增长18%,服务贸易增长40%。

抓制度创新,累计形成200多个改革创新案例

“江北新区与南京自贸片区区位重合、政策叠加、联动发展。”在9月16日召开的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制度创新及营商环境推介会上,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表示,南京片区将用最精简最便捷的行政审批、最公平最硬核的法治环境、最完备最给力的政策支持,打造“国际化创新策源地”。

制度创新是自贸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围绕这一核心任务,南京片区强化联动创新,以南京市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园区为主体,建立“联动创新发展区”,推动制度创新全域共试、高端产业全域共建、功能平台联动共享,更好发挥南京片区“改革试验田”作用。

南京片区认真落实江苏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企业需求、改革经验、创新成果“三项清单”,落实一批重点改革任务,形成改革任务推进的工作“闭环”。具体包括:落地全国首个国家生物医药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搭建全国首个数字资产登记结算平台和数字普惠金融一体化服务平台,启用全国自贸试验区首个原创知识产权认证平台,成立江苏首个自贸试验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开设全省首个全面授权商标窗口,打造全国首个区域集成评估改革示范区。

聚焦片区发展定位,南京片区着力在特色产业集聚、创新生态打造、人才高地建设等领域开展制度创新,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一年来,南京片区在创新生态营造、产业链集成、金融开放创新、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推出200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形成了60多项体现首创要求的制度创新成果,7项改革试点经验、7项创新实践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搭建生物医药集中监管与公共服务平台”案例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按照“填补空白、领先一步、争取首创”的思路,南京市及江北新区先后出台27项配套支持政策,支持南京片区在创新生态打造、主导产业建设、人才高地构建、投资贸易便利化等重点领域进行差异化探索与集成式改革,并在绿色金融、总部经济项目、区块链场景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多项首创举措。

抓特色发展,打造“国际重要创新策源地”

2019年9月,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落地南京片区,成为剑桥大学在中国唯一冠名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确保双方合作高效推进,南京片区建立了工作专班和服务机制,并提供创投基金、专项资金、专门政策等支持中心发展。

南京片区紧扣“两区一平台”定位,把建设“国际重要创新策源地”作为首要任务,在创新要素集聚、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高地建设等方面不断深化“个性”探索。

在加速创新主体集聚方面,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特色发展模式,通过“一所两制”、民办非企等机制设计,目前南京片区累计备案新型研发机构61家,约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其中生命健康与集成电路市级备案新型研发机构分别占全市的40%与27%。累计孵化引进科创企业960家,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共83家,其中独角兽企业1家、培育独角兽企业13家、瞪羚企业69家。

在优化创新平台支撑方面,以剑桥大学南京科创中心、下一代互联网工程中心南京创新中心等八个重点创新平台为引领,积极探索创新平台建设模式,更好发挥要素集聚与产业带动作用。目前,南京片区已建成4个国家级孵化器、38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7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美国波士顿、硅谷,英国牛津、剑桥和瑞典建立5个海外创新中心,在英国伦敦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建立2个海外离岸孵化器。

在打造人才发展高地方面,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通过“引、育、扶”精准支撑,打造覆盖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中青年人才、海外人才,从塔尖到塔基的“人才金字塔”服务体系,集聚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其中诺奖得主2人、中外院士58人、科技顶尖专家35名、创新型企业家78名。深化人才管理改革,设立片区人才举荐委员会,出台外国人来华工作便利举措,启动海外人才合伙人计划,上半年吸引40位外籍人才来片区创业就业。

在积极打造“国际重要创新策源地”的同时,南京片区注重抓好主导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芯片之城”、引领国际产业创新前沿的“基因之城”和具有强大辐射力的扬子江“新金融中心”,今年前三季度集成电路与生物医药主营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8%与32%,预计全年收入将分别突破500亿元和1000亿元,发展质效实现明显提升。

抓开放合作,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企业关注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聚焦什么。今年2月,江北新区诞生首个通过“告知承诺制”审批的建设项目环评。南京汇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及其环评编制单位在向江北新区行政审批局递交了相应承诺书后,当日即取得批准文件,实现项目环评“承诺即批复”。

“我公司及环评编制单位通过微信提交承诺书扫描件,当天就收到了环评批复电子版,审查、公示环节全部取消,当天提交、当天批复。”南京汇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贺书燕说。按正常程序,办理这些环评手续,至少也需要8个工作日。

对标世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南京片区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取得积极成效:

——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加快。开展“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全省首创零售药店“一业一证”审批模式;深化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广建设项目“信用+承诺”审批、数字化联合图审、分阶段报建、拿地即开工模式,项目建设从申请到开工可压缩至20个工作日;探索市场主体“容错”机制,率先发布33项市场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

——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放宽服务业投资领域,落地全省首个外商独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江苏自贸试验区首家境外律师事务所代表处;国内首创“基础+特定”资质企业备案新模式,食品、化妆品、跨境电商等特定外贸企业整体审批时间压缩70%;探索特殊物品集中监管、联动监管、协同监管,蛋白质药物等生物制品进口审批时长由原有20-30个工作日缩减为1-3个工作日。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扎实成效。开展境内外汇(NRA)账户改革试点,率先办理江苏自贸试验区首笔企业错币种跨境融资业务,落地全省首单首笔跨境人民币创新试点业务;搭建科技金融“1+N”服务体系,开展新金融基础设施(数字金融研究院)试点,4个项目入选人民银行与国家六部委联合开展的金融科技应用试点。

——法治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扎实成效。打造全国首个法治园区,推动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南京海事法院、南京知识产权法院、南京环境资源法院等优质司法资源入驻;全省首创境内外律所“多元复合式”联营模式,探索境内外法律服务机构合作设立第三方调解组织。

江北新区自贸区综合协调局局长张乐表示,接下来,南京片区将继续突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坚持首创引领,围绕破解难题,努力形成一批国内省内首创的制度创新成果,更好赋能创新策源地建设,同时加快推动重点改革落地见效,探索联动创新合作路径,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改革“试验田”,真正担负起“试在江北、用在南京、服务江苏、贡献全国”的使命。

■深圳特区报记者余海蓉窦延文/文杨少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