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技企业演绎“生死时速”

发布时间:2020-03-04来源:深圳商报编辑:吴猛



记者3月3日拍摄的深圳火眼实验室。


深圳火眼实验室内,实验人员正在进行灭活分装。


实验人员正在整理样本。本栏图片摄影:深圳商报记者钟华登通讯员莫奥阮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从武汉一线的火眼实验室,到深圳社区的智能机器人;从智慧城市的科学防控,到关爱医护的温情发明;从大数据的精准施策,到大科普的人文润泽……科技战疫,深圳发力!

从今天起,深圳商报推出科技战疫进行时系列报道,从速度、厚度、精度、温度、广度等不同角度,讲述深圳科技战疫的点点滴滴。

深圳商报记者钱飞鸣袁斯茹

时间就是生命!

3天完成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对抗病毒有了锁定敌情的“利器”;5天建成火神实验室,抗击疫情多了“前哨”;1分钟内提供医学辅助诊断参考,“腾讯觅影”AI方案直接应用于防治一线。

与新冠肺炎的战斗,是一场分秒必争的赛跑。无论是医疗救治的火线,还是科研攻关的战场,深圳科技企业演绎着一次次的“生死时速”。

3天完成研发

试剂盒快速锁定“元凶”

评价中国的应对,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中国以创纪录的速度分离出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并立即同世卫组织分享。这有助于其他国家研发病毒测试工具。如果没有测试工具,感染病例可能被忽视,造成疫情扩散。

分离出病毒,给“元凶”画像,而测试工具则是锁定敌情的“利器”。1月26日,国家药监局公告称“应急审批通过4家企业4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深圳华大基因位列其中。在这场检测工具的赛跑中,华大从1月初开始针对新冠病毒研制相关试剂盒,完成初步研发只用了3天时间,并在1月14日正式完成全部研制工作。

张开嘴巴,用一个类似棉签的“咽拭子”伸进喉部,就完成了试剂盒取样。此后,将样本放入华大智造生产的高通量自动化病毒核酸提取设备,最快40分钟便可得到提取出的病毒核酸。能够送上第一批走上火线的检测利器,华大靠的是技术实力。在基因测序领域,深圳华大是领跑者。截至3月2日24时,华大基因已累计完成130万人份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生产。

2月20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言人宣布:“我们通过中国深圳华大基因和深圳市猛犸公益基金会紧急向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捐赠一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深圳生产的检测工具,已经奋战在世界的“疫情阻击战”一线。华大基因的最新消息显示,试剂盒已向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供货。

关于试剂盒,更快和更准是研发的主线。在最初的新闻报道里,深圳大学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共同研发的病原体检测试剂盒,在1月31日前完成了总计189例疑似患者样本的检测,诊断筛查的全过程是1.5个小时。而在10天后的报道里,全球首家单人份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宣布获得成功,通过血液样本检测,22分钟就可出结果。

5天炼成“火眼”

“逆行者”建堡垒设前哨

抗击疫情的武汉保卫战,如果说火神山、雷神山是堡垒,那么火眼实验室便是前哨。建堡垒设前哨,深圳科技企业同样是令人难忘的“逆行者”。

1月25日,华为支撑运营商开通火神山医院5G基站,从规划到落地,只用了3天时间。1月31日晚,华为又完成了火神山医院首个“远程会诊平台”的网络铺设和设备调试。而在雷神山医院,中兴通讯是技术支撑者。医院通信基站建设从选点到开通,仅用了5天时间。

如此速度,是实力,也是担当。5天建起的火眼实验室,便是一个注释。

“病毒检测所需时间,就像排队买车票,一人一个窗口,只需几分钟就可买到一张票,但一万人挤在同一个窗口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而新冠病毒的检测恰恰面临样本数量庞大的问题。”华大武汉实验室负责人田志坚表示,“要完成每日万人检测,必须多开‘窗口’。”因此,深圳华大在1月底接到任务,开始建设每天可检测万人份样本的火眼实验室。正常情况下,建设这样一个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实验室,至少要3个月工期,但是建设者们硬是在5天内“炼成”了“火眼”。截至3月2日,武汉“火眼”累计完成检测样本超过11万人份。与此同时,“火眼”模式迅速走向全国,陆续在深圳、天津、北京等地加入战“疫”行列。

进医院守要害

深圳黑科技成为前线好帮手

争分夺秒的故事还有很多。根据武汉前线的需要,深圳的技术团队及时驰援,常常送去“召之能战”的好帮手。

第一个帮手奋战在医院一线。前方CT装备吃紧,有没有能帮助前线医生提高效率的人工智能?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搭载最新“腾讯觅影”AI的应急专用CT装备奔赴湖北,2月21日开始入驻武汉协和医院等3家医院。

胸部CT影像直接反映肺部病变情况,治疗期的患者平均每5天也要做一次检查,而一次检查往往能产生300张左右的影像。只靠肉眼阅片,医生将耗费5至15分钟,而新帮手最快2秒就能完成AI模式识别,1分钟内即可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参考。

第二个帮手活跃在防控一线。2月3日,大疆接到武汉请示,希望小型无人机能够具备测量体温的功能。大疆的热成像测温无人机,原本用于消防、搜救等工作,而人体测温意味着更高的精确度。团队近10名工程师每天远程头脑风暴,升级方案从立项到完成只花了3天时间。把守高速路口,监测隔离人员,无人机测温将误差控制在了0.5℃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