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诠释 城市精神

发布时间:2021-01-21来源:深圳商报编辑:吴猛

深企证活动吸引众多企业和企业家关注。

深圳商报&读创聚焦深圳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深圳创新画像。

深圳商报&读创APP携手深圳市科协,共同举办“科学家精神与深圳”座谈会。

深圳读书月华联演讲秀现场。

认知改革创新的“深圳基因”,企业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特性。推动深圳这列“高铁”快速前行的,正是企业家精神这台“发动机”和科学家精神这个“方向盘”。

抓住这两个特性,将自己渐趋精准地定位为财经、科技、文化大报,深圳商报在见证和记录这座城市成长的同时,也迸发出无穷的传播力,与这座城市共同谱写了一曲改革开放的时代华章。

我们和企业家最近

深圳商报记者王永长

作为以财经、科技和文化为特色的主流媒体,报道企业、报道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是深圳商报的使命担当、职责所在,我们一直在路上。

打造弘扬企业家精神“现象级作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高度重视企业家群体,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出现“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作用”“企业家才能”等关键词。2017年4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会议,再次强调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示范作用,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

旗帜鲜明地为企业家精神鼓与呼,这是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城市担当,也是深圳商报作为深圳主流媒体的时代担当。经过两个月的筹划,2017年6月20日,深圳商报正式启动大型跨年度报道“企业家精神与深圳”,深刻探讨深圳与企业家精神之间的良性互动,记录深圳成功企业和成功企业家的成长印迹。自2017年6月20日至2018年,该系列报道累计刊发企业家访谈、专家对话、编辑部文章等稿件150余篇,深圳商报的报道篇幅近80个整版。

该大型系列报道立足深圳、放眼全国,率先对总书记关于企业家精神的论述进行深入系统的宣传阐释,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价为党的十九大报道的“现象级作品”,体现出“高、广、深、精”的特点。

“高”是指政治站位、理论认知。

“广”是指传播范围、舆论引领。

“深”是指回顾历史、思考未来。

“精”是指策划用心、手段多样。

报道企业家我们一直在路上

多年来,深圳商报还推出了人物访谈节目“与CEO对话”,为深圳的企业家提供一个话语平台。

深圳商报的新闻触角,还深入到企业家所管理、经营的企业。深圳商报坚持了数年的栏目“走万家企业,寻发展亮点”,把新闻采访与记者的“走转改”相结合,宣传推广了一批批草根创业企业家,发掘了一个个行业的“隐形冠军”。

经济发展,还离不开城市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深圳商报在深圳把改善营商环境作为市委市政府“一号工程”的2019年初,策划推出了“深圳营商环境百人谈”的大型企业家访谈报道,用企业家和创业者的亲身经历,来展示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也为进一步改善出谋划策。

2020年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的日子。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于2020年8月21日上线了融媒体产品“来了就是深圳人,快来领张‘深’份证”,瞬间刷爆了深圳人的朋友圈,高峰时期平均每小时有7.5万张“深”份证被领走,每分钟1250人次领取“深”份证。

“深”份证活动的巨大影响力也引起了深圳企业家们的强烈关注。深圳商报又及时推出了“深企证”,让那些为深圳建设作出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们,也在这个难得的喜庆日子,领到了他们应得的一份荣誉和肯定。

我们和科学家最亲

深圳商报记者钱飞鸣

“企业家精神是盐,科学家精神是钙。”这句深圳流行语出现时间不到两年,始创者便是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总结出“盐与钙”的妙语,缘于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的两次年度报道:2017年,我们推出“企业家精神与深圳”年度报道,成为党的十九大报道的现象级作品;2019年,我们再度推出“科学家精神与深圳”年度报道,中宣部新闻阅评评价称“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聚焦科学家精神

第一个推出特色报道

2019年6月11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第二天,《深圳商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这一中央文件。10天后,“科学家精神与深圳”年度报道正式启动

高调处理的背后,是一段“读秒”的编辑部故事。在新华社播发全文后,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陈寅立即点将深圳商报;12日凌晨,深圳商报编委会第一时间确定策划主题。总编辑丁时照说:“深圳商报和读创客户端是深圳唯一以科技财经文化为定位的党媒和党端,承担着市委赋予的宣介深圳科技财经的重任。由于定位的关系,我们和科技最近,和科学家最亲。这样大的新闻发生,我们从内心感觉欢欣鼓舞,没有理由成为旁观者。”

12日下午,年度报道初步方案成型。6月21日上午,深圳商报&读创APP携手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在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指导支持下,共同举办“科学家精神与深圳”座谈会,正式启动同名年度报道。历时三个多小时,座谈会吸引了165万用户参与直播,相关报道全网当天点击量累计300万+,讨论量和阅读量累计逾400万。

纵观全国媒体,“科学家精神与深圳”年度报道独树一帜,是关于“科学家精神”的第一个特色报道。此后,我们推出“科学群星谱”挖掘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推出“科学中心建设”专题聚焦深圳如何谋划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高校合作关注深圳特有的“科学企业家”现象,和龙头企业腾讯联手共同探讨“科技向善”,走进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展示科学国家队的实力,聚焦《深圳经济特区科学普及条例》为提升市民科学素养鼓与呼。

中宣部的新闻阅评称:这组报道立足国家战略、凝练城市精神、诠释先行示范,其中围绕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任务、深圳科学家新群体“企业科学家”的集中宣传,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服务科学中心建设

为深圳创新画像

2020年3月3日,科技部等国家五部委印发的《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由此首次写入国家公开发布的文件。

纵观媒体报道,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最早报道“双中心”,提出深圳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围绕着“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我们一直服务城市创新战略,在科技、科学、科普三个领域为深圳创新画像。

我们的落笔,着眼科技产业。在《深圳商报》的版面设置中,《科创线》报道大企业的集成创新、创业者的专注研发、新技术的民生应用。盘点2020年,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云上生活,《深圳商报》和读创更是第一次提出了“深圳新十景”概念。

我们的落笔,着眼科学研究。报道里,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进展顺利,形成了科学中心“两城一区”的发展格局;在报道里,高水平的重大科研平台、实验室、高校院所不断出现,成为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力量。

我们的落笔,着眼科普传播。和深圳市科协一起,我们在2020年末推出了“科学通讯社”,凝聚起深圳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技社团的信息资源,着力打造首个城市科普传播矩阵。2021年新年进行的“寻找科学小达人”活动,一周之内吸引60万人次投票。

创新科技战疫报道

传递科学正能量

强化科技特色,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在“战疫”报道中立足科普,做足服务,创新报道,策划推出了系列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

在报道方面,我们策划了“科技战疫进行时”“抗疫宅经济”系列报道,关注在线办公、无人技术、线上教育等新兴趋势,是本次抗疫报道中较为难得的经济类稿件。

在活动方面,我们与深圳市科协联手,联合深圳科技志愿者服务总队,组织深圳市青年科技奖得主录制短视频。2020年2月4日开始的公益活动,短短一周内组织了20余名深圳科学家录制视频,累计阅读量500W+。相关短视频被网友盛赞为“科学家正能量”“科普好声音”。

此外,我们在复工复产阶段,联合多支科技志愿服务队伍组成“科普舰队”,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在行动”系列直播课。与此同时,我们联合市科协推出《“疫”中力量科技社团在行动》系列报道,聚焦科技社团助力抗疫复工的故事,为共同战“疫”凝心聚气。

文化深圳的商报担当

深圳商报记者于雪

“活的文化,新的传统”,从1995年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创刊,这句话便融入了每一篇报道的字里行间。

我们不仅是深圳文化的报道者,还是深圳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深圳,是联合国授予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也是“设计之都”“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一张张城市文化名片的背后,有我们的身影和心血、思想和坚守。

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四届的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脱胎于2006年深圳读书月期间“中国首届报纸阅读文化圆桌会议”上评选年度十大好书的创意。2007年,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参与主办的“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在第八届深圳读书月正式亮相,成为全国第一个年度好书评选活动。我们坚守“寻找、发现、评价真正的好书”的宗旨,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不仅成为在全国出版界都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文化符号,更确立了深圳作为“阅读之城”在全国文化界的影响力。

2008年12月7日,深圳成为第一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中国城市,这背后就有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作为主力军的身影,从2006年到2008年近两年“申都”过程中,我们有十余位编采人员亲历了全过程,用行动书写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来了就是深圳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十大观念从评选到编撰,我们均作为主力参与其中。2010年“十大观念”评选出来后,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等中央9家重点新闻网站来深采访,《人民日报》评价:“观念影响中国。深圳十大观念不独属于深圳,它是时代精神的高度浓缩,改革历程的生动注脚;它勾连着走向开放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也可以沉淀为我们继续迈步未来的独特财富。”

2020年11月11日,我们承办的“40年,奋斗在特区”深圳读书月华联演讲秀举行。演讲秀开创了“知识分享真人秀”的新模式,现场的600多位观众有极客、文青,也有创业者、资深商业谈判专家、教师,更有人专程从上海赶来参加,他们都对演讲秀这种新型知识分享形式大呼过瘾。

2020年11月26日,我们在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推出的产品“企业好声音”上线。领全国之先,旨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传播企业诚信之声、品质之声、责任之声、先锋之声、形象之声,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现新时代中国企业的新追求、新气象,全面呈现各行业企业形象与文化魅力。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2020年12月29日,我们参与主办的“深圳湾文化评论征文大赛暨首届深圳文艺评论大赛颁奖典礼”,成为深圳文艺评论界的盛事。大赛为深圳文艺评论工作者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发现、培养和鼓励了一批优秀文艺评论工作者。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始终与这个城市的文化脚步保持一致,在深圳走向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的道路上,将继续以奔跑的姿态,走在时代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