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莞合作,携手打造世界级制造业产业集群

发布时间:2020-08-05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陈昕辞


城市群中的不同城市在竞合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功能有机整合、产业分工合理、经济联系紧密的相互依赖的网络关系,使城市群具有更丰富的多样性、更大的创造性和更持久的发展潜力,以支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去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重磅发布,“港澳+珠三角九市”这个城市群被重新定义,大湾区战略所带来的区域间紧密合作、要素便捷流动、资源优化配置等红利,都将为其中每座城市注入新动能,驱动新发展。

今年5月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外公布了《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点名”广东五大都市圈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城市间分工合作趋势日益显著。伴随着深莞两市融合发展的加深和城市定位与发展方向的不同,深莞两地在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等方面也会产生差别,形成互补。

以更高站位融入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去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印发。建设先行示范区确立了深圳在大湾区的核心战略地位,将深圳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城市范例、全球标杆城市等。

建设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携手深圳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莞港共同开发滨海湾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多次直接提及东莞并提出明确要求。东莞是一座外向特色鲜明的开放型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去年,东莞确立了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即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高标准推进城市升级,全方位打造高品质的城市、产业和生活,以城市提升带动经济社会的综合转型,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未来,东莞市将牢牢把握“三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通过大力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推进“一心两轴三片区”、东莞国际商务区首开区、三江六岸、两轴三节点、黄旗南片区等建设,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域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深度参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加快重点发展平台建设,加快打造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等战略发展平台。特别是高标准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加快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先进光源预研测试平台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携手深圳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以国际一流标准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滨海湾新区;全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牵引,推动企业增资扩产,强研发、拓市场、创品牌,加快项目落地建设投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先进制造强市。深化区域联动协同发展,高标准对接深圳先行示范区,深度参与深圳都市圈规划建设,打造深莞“深度融合、一体联动”发展格局,配合深圳市开展《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探索与香港合作开发滨海湾新区,集聚发展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近年来,东莞市始终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核心战略,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松山湖科学城为依托,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培育的完整创新生态,在松山湖科学城集聚了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等世界性的大科学装置,建设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为推进国际性的创新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分工协作,打造珠江东岸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放眼全国,深圳都市圈的经济实力亦是居于领跑者之位,且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2019年,深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927.09亿元,同比增长6.7%,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领先优势不断增强,闯出了一条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优化、经济质量全面提升的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0155.5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7.7%。其中,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目前,深圳已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

从1996年初,深圳只有6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产值过亿的高新技术企业仅20家。到如今,深圳科技创新型企业超过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的1353家增加到2019年底的1.7万余家,仅2019年就新增2700多家,形成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与生命健康、新材料、石墨烯等领域部分核心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这一切皆因改革开放赋予了深圳创新的基因,而这也恰恰是新的历史节点上这座城市发展的生命线与灵魂。在福布斯中国发布的“2018福布斯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榜单上,深圳位列榜首。

一向敢闯敢试的深圳,更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肩负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去年8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强调,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2020年3月,深圳成为我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布局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此时提出规划深圳都市圈,不仅有利于深圳提升城市能级和辐射力,也有助于东莞等近邻与中心城市加速一体化发展。

东莞因地处广深两大都市圈中间位置,得益于良好的产业结构及经济基础,未来深莞之间不仅产业关联度非常高,而且处于1小时生活圈,人流、资金流、物流互通有无,城市之间也形成了明显的产业分工与协调。在产业分工协作方面,深圳市与东莞市联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和互联网产业集群。

随着产业的拓展、城市承载能力的不断深化强化,深圳+东莞将会是一个庞大的、全新的科技产业枢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分量会越来越重。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当中,“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重要一环。其中,深圳和东莞,将在珠江东岸被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核心。深圳引领全国的科技创新行业,东莞的制造业享誉全球,而“深圳创新+东莞智造”已经形成中国速度在全球的一个名片,深圳和东莞在产业领域已经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未来深圳就是一个创新源头,信息中枢,企业总部,而东莞则会扮演成熟产品的开发、中试基地以及承担部分的制造功能。

此外,日前由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显示,今年榜单发布的15个新一线城市中,东莞继续榜上有名,位列第11位,并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人活跃度、未来可塑性等评估维度排名前十。

如今深圳都市圈逐渐明确,如同锦上添花,东莞正在步步蜕变,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从“东莞制造”迈向“东莞智造”。

宏伟计划的落地与实施,人才是关键要素

高端产业规划的落地将吸引高端要素在片区聚集。

近年来,深圳围绕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相继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推进创新人才政策系统性优化重构,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十三五”期间,深圳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地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在前沿科技创新领域吸引若干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和创新创业团队来深发展;在主导产业、应用创新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吸引和培育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为促进深圳经济社会全面创新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

近年来,深圳全方位打造“国际人才高地”,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截至2020年6月,深圳已累计认定国内高层次人才1万余人,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员超过14万人。

而作为深圳产业互联的选择地之一,东莞的人口吸引力持续攀升。据《2019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在2019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人口吸引力排名中,东莞仅次于深圳、广州、北京,居全国第4位。

东莞是一座很开放、很有活力的城市,也是一座人口净流入城市,有着浓厚的分享文化、包容文化氛围。城市也非常年轻,市民平均年龄只有34岁。

人口素质和人才规模正伴随着东莞的产业机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全市人均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2018年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20.56%,比2010年提高13.56%。2016-2018年间,全市人才总量由146万人增至195.3万人,年均增长15.7%,高层次人才由8.48万人增至12.6万人,年均增长21.9%。

经济发展从向“人口红利”要效益转变为向“人才红利”要效益,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人员交流频繁,人才竞争也激烈。东莞要吸引“人”的到来,更要培育“人”,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近年来,东莞推出“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包括“十大战略科学家团队计划”“百名博士党政国企人才计划”“千名领军人才计划”等,多维度发力,把东莞打造成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