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环境稳步提升。
改革创新是深的根、深圳的魂。深圳以“敢闯敢试”精神引领全国风气之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和灵魂的深圳精神,勇于担当、勇于创新,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深圳,莲花山山顶广场,邓小平塑像昂然迈步向前。在他眼前,是一幅中心城区朝气蓬勃的美丽画卷。
这里,是这座繁华城市中心的观景平台,更是深圳改革开放的重要纪念地。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离京视察第一站就来到深圳。12月8日,他来到莲花山公园,瞻仰邓小平同志塑像。在这里,他强调,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强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平。
在前海考察时,他寄望深圳,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特区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于“吃螃蟹”,还要落实好国家给予的“比特区还要特”的先行先试政策。既然授权给你们了,就要大胆地往前走!
2015年初,习近平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为经济特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要求深圳市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进一步开动脑筋、解放思想,特别是要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从1980年国家批准设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速度”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标签。短短36年,深圳从边陲小镇发展成现代大都市,GDP从建设特区时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17502亿元,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精神,正是铸就特区奇迹的根源所在。
深圳特区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大型采访报道组来到招商局。
“没有改革开放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深圳”
国贸大厦建设工地热火朝天;土地拍卖“第一锤”振聋发聩;“蛇口开山炮”多屏同步投影爆炸场面,气势恢弘……在深圳博物馆的“深圳改革开放史”展区,历史风云挟着火热气息扑面而来,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幕幕在眼前快速翻动,见证着特区三十多年的历史和荣光。
一份泛黄的企业合同,摆在展厅的醒目位置。
1978年12月18日,当时的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门口挂起了一只被宰杀的黑狗——这是村民们用自己的方式招待香港客人。深圳博物馆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孝松介绍,在这一天,深圳轻工工艺品进出口支公司和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与香港怡高实业公司签署了设立“三来一补”企业的第一份协议书,这份协议书的编号是“深轻宝第001号”,宣布了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诞生。
这个日子,对于深圳显然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在这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深刻地改变了这座城市。
当年敲下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的拍卖槌,如今已是国家二级文物,被收藏在博物馆中。“当时深圳没有举行过这类拍卖,为此,香港测量师协会专门从英国订制了一个拍卖槌赠送给深圳政府,最终敲下了这振聋发聩的定音一槌。”崔孝松说。
正是这场土地拍卖,为中国住房制度带来巨大变革。1988年4月,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被删去,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帷幕拉开。
在这个展厅里,陈列的不仅是深圳的特区史,更可看做一部改革开放的家国历史。新中国第一张股票、股票市场开市钟、第一次实行文稿拍卖、深圳首批无偿献血者登记卡、第一辆无偿献血车、早年投入特区建设的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名册……正是各个领域涌现出的“第一次”,正是这种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的“敢为人先”精神,推动着深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迈出坚实步伐。
“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体现。”作为在深圳任职最长的市委书记,市老领导李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人类社会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不是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改革开放的精神,没有敢闯敢试的勇气,没有冲破体制的创新,不可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今天的深圳,中国就不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遇到的最大问题,首先是人的观念和认识问题。”李灏回忆,特区早期的建设中,争取地方立法权、外汇调剂制度改革、国企改革、土地市场化改革、建立资本市场、科技创新创业等,都曾遇到争议和阻力。“一些改革刚开始也是扭扭捏捏,说明认识上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依然存在,说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对发展阶段的认识存在不足。”他告诉记者,“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观念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改革开放精神不断升华的过程。”
“特区最吸引人的是观念”
多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人们纷至沓来,在这里,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也书写了新的时代精神。
《春天的故事》词作者蒋开儒在1992年来到深圳,满目新鲜,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给老伴写信说:“深圳最吸引我的不是钱,而是观念。”他给记者念自己当年写下的句子:“观念是由人创造的。这里的人,不谈谦虚谈自信,不排辈分排股份,不找市长找市场,不拜灶王拜财神,不求安稳求创新,不惜汗水惜光阴。光阴就是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句让蒋开儒印象深刻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如今矗立在蛇口时间广场。广场中央地面是一个形如钟表表盘的圆形坐标,在不同的时刻针上,都有着记录蛇口以及深圳开发的重要时点和事件,历史以这种方式被铭记。
这里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炸响的地方。1979年7月8日,蛇口轰然响起了填海建港的炮声,犹如一声春雷,开启了共和国改革开放大幕。
招商局集团办公厅主任李亚东告诉记者,当年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创办蛇口工业区,为的就是探索一条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路子,最大的障碍当属人们思想观念的束缚。
李亚东给记者讲起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两件小事,当时招商局需要打电话与外商联系,按照规定需要到广州,打个电话就耗费一天时间,效率很低。招商局就提出可否自办微波通讯,去有关部门请示时,一些领导就痛斥招商局,说这是“胆大包天”之举。另一个故事是关于粮食配给,当年蛇口工业区的工作人员没有当地户口,缺少粮食配额,招商局有外汇储备,希望可以自购粮食。可也被一些领导批评为“异想天开”。“一个‘胆大包天’,一个‘异想天开’,说明长期封闭的环境下,人们的观念十分陈旧。”李亚东说,袁庚十分清楚,观念与改革相辅相成,要使改革取得成功,观念转变很关键。
1981年,袁庚开始在不同场合提出了后来十分著名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并在当年年底竖立在了蛇口工业区的门口。李亚东告诉记者,这句口号的提出也曾引起激烈争论,有人理解为“资本主义的口号”,公然崇拜金钱。口号第一次见诸报端是在1982年11月22日的《深圳特区报》头版,引起巨大轰动,开始冲出深圳,走向全国,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呐喊。
在此之后,蛇口工业区开始在全国率先掀起了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打破职务“铁饭碗”、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行工资改革方案,基本奠定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制度。
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在回忆文章里说,如果没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前所未有的响亮口号和数十项全国首推的改革举措,上世纪80年代中深圳断然不会产生出招行、平安、华为、万科、中集等一批日后被证明带有优质市场化基因的企业和企业家。
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起被深圳人铭记的,还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这是在特区建立30年之际,深圳人所评选出的“深圳十大观念”。这些历久弥新的时代口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陶一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深圳对中国改革开放作出的一大历史性贡献,就是以“先行”的实践与“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为推进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程提供了一种“新精神”——敢闯、创新,从而推动了足以影响亿万人的观念更新的革命,促进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及改革创新文化的形成。
李灏认为,深圳30多年的发展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中央要我们扮演的角色,就是打头阵,当“试验田”。深圳30多年最大的变化,也是开放改革,不仅对内部开放,同时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开放,平等交往,互相学习。改革开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改革开放精神的代际传承
三十多年后,进入改革深水区的深圳,改革开放的事业锐气如初。
今年6月18日,前海管理局、招商局集团组建合资公司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举行,这是前海开发建设中的又一创新之举。组建合资公司探索“小政府+大企业”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推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提效。
市政府党组成员、前海管理局局长杜鹏透露,过去几年,尤其是自贸区成立一周年多时间里,前海紧密围绕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粤港深度合作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三大核心任务,在国际经贸规则、金融、法治、人才、深港合作等关键领域探路、破冰,贡献了一批“全国首创”的改革创新成果,为形成法治化、国际化和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打下了基础。他告诉记者,前海肩负“试验田”和“桥头堡”的重任,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在叠加实施国家战略中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先行先试。
截至目前,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累计推出146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达35项,31项成果纳入广东自贸区首批60条创新经验。此外,有14项创新措施已在全市复制推广;近期,广东省拟复制推广的39项创新举措中,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有29项已经落地,具有片区特色的制度创新框架体系初步成型。
“敢为人先”的精神,与改革开放的事业,同样在深圳人代与代之间传承。
“光启、华大基因、大疆创新、超多维等都是很另类的,一开始不被很多人看好,后来却一鸣惊人,在中国,只有深圳会出现这样的企业。”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光启科学董事局主席刘若鹏说。光启是由以刘若鹏为首的海外创新团队于2010年回国成立的高科技企业,如今旗下已有3家上市公司。新一代的深圳企业在新的产业领域快速崛起。
和刘若鹏一样,大疆科技的汪滔、柔宇科技的刘自鸿等这些80后创业者,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改革开放新的篇章。
近年来,深圳的发展势头更赢得了各方瞩目,新华社盘点了去年深圳创下的五个“全国第一”:财政收入7240亿元,增速30.2%在全国大城市中排名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05%;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十二年居全国首位;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3%和6%,能耗水平全国最低;PM2.5年均浓度降至29.8微克/立方米,成为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大城市。文章称:“当前,我国经济外部需求收缩,内部‘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何以应对?深圳的经验表明:唯有改革、创新。”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说:“对于深圳来说,过去靠改革,当前、未来的发展也唯有靠改革。”
对于如何传承和发扬改革精神,马兴瑞表示:“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我们提出‘五破五立’:进一步破除‘老框框、老套路’的重重束缚,树立敢破敢立的开拓精神;破除盛名之下、志得意满的安逸心态,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破除‘为官不为、当官做老爷’的消极状态,树立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破除‘差不多、过得去’的粗放思维,树立精益求精的较真精神;破除‘光说不练、做而不实’的漂浮作风,树立一抓到底的实干精神。”
现场故事
老基建兵:见证创业年代的“深圳速度”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姚卓文
退休多年后,老基建兵、原深圳市物业集团董事长马成礼还不时会和家人一起上到国贸大厦的旋转餐厅,俯瞰城市繁华。
这座53层的大楼,是他一生最为骄傲的成就之一。
1979年11月,基建工程兵第1支队的马成礼与战友们从鞍山出发,一路向南。马成礼回忆说:“一开始,大家穿着厚厚的棉衣裤,头戴绒帽,到了韶关就只能穿绒衣。过了韶关之后就只穿单衣,到了深圳,骄阳似火,装卸时很多战士只穿了背心。”
火热的年代,火热的城市,战士们开始了一场热火朝天的建设。
在深圳,先头部队2000多名基建兵承接了市委(府)大楼、友谊商店、文锦渡口岸停车场、电子大厦等多项基建任务并出色完成。马成礼说,刚进深圳的时候,深圳市民看他们的眼光还有些顾虑和怀疑,但在实际行动中,这些年轻的战士们不怕脏、不怕难、不怕苦、不怕累,改变了市民对他们的看法。
1983年,两万基建工程兵在深圳就地转业,马成礼转业来到新成立的深圳市物业公司担任经理,开始筹建国贸大厦。
“53层的国贸大厦,是中国第一座超高层建筑。当时我们没有国家的计划投资,更没有外汇指标。是特区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的支持,以及我们物业公司的努力,创造了这样一个‘深圳速度’。”
“建设国贸大厦的过程中,我们还发挥了改革创新精神,采用奖励机制,正是有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才有了‘三天一层楼’的速度,成为了深圳速度的象征。”马成礼自豪地说,国贸大厦还在旋转餐厅、电梯、玻璃、直升机停机坪等设计和材料质量上领先世界水平,创造了“30年不落后”的传奇。
专家解读
改革创新造就 城市发展奇迹
■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
研究院 李建国
深圳是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深圳速度”已成为人们的一个习惯用语,深圳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深圳目前已经成长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深圳以“敢闯敢试”精神引领全国风气之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和灵魂的深圳精神。没有改革开放的精神,没有敢闯敢试的勇气,没有冲破体制的创新,就没有今天的深圳。深圳精神已成为深圳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对于我们国家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最早摆脱了姓“资”姓“社”争论的束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杀出了一条血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深圳经济特区一直发挥着“试验田”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创下了几百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从经济特区—沿海城市—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最终形成,深圳显示了巨大的“窗口”效应。深圳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从来料加工起步,逐渐转向以中外合资、合作方式为主,使外向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对内“依靠全国,服务全国”,积极开展与内地的经济联合,使二者优势互补。深圳现在有多项“走出去”指标居全国之首:对外投资存量在大中城市排名第一、约占全国地方总和10%以上;享誉海内外的华为、中兴、中集、招商银行、创维、迈瑞等大型企业积极布局海外。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深圳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创新之城,创新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最自豪的精神标识。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见识了什么是“深圳创新速度”。
深圳主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已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金融创新领域,深圳在投资贸易便利化、深港合作、业务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形成了众多改革创新成果;在法治创新领域,深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法治体系,让改革措施有法可依,为建设一流法治城市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