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起深圳,“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已经成为历史,质量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贯穿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三十而立”,这一年深圳对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城市发展不能只看速度,质量才是保持城市发展的原生动力。
编者按
什么是一个城市的“底气”?无疑是质量。
坐标锁定深圳,这里从来不缺少“惊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从1980年国家批准设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速度”惊艳世人。在短暂的30多年间,深圳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大都市,GDP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
速度终有上限,质量永无止境。值得称道的是,深圳早早地意识到:光有速度不够,城市发展必须质量为要。
有人说,深圳是一座很有“质量”的城市。此言不假,深圳实现了从速度到质量的转换,不仅实现了经济健康发展,更是在环境、人居等多领域实现有内涵、有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再提质量,不只是一个城市的经济指标,代表着包含人民安居乐业幸福、产业健康长足发展在内的城市多个综合指标。如今深圳正向世人递出自己崭新的名片:质量。打造“质量之城”,深圳将不停地前行探索。
深圳的选择:走质量发展之路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一句民间谚语能够和一个时代联系起来。改革开放前30年,深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缔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深圳的迅速崛起,为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面临着日益趋紧的资源、能源、土地、人口、环境等方面的瓶颈约束,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无质量,不城市。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三十而立”,这一年深圳对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城市发展不能只看速度,质量才是保持城市发展的原生动力。
2010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发布,首次提出要求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
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市长许勤对深圳质量作了进一步的解读:创造“深圳质量”,就是坚持以质取胜、追求更高的物质文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追求更高的社会文明;就是坚持文化强市,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就是坚持内涵发展,追求更高的城市文明;就是坚持低碳理念,追求更高的生态文明。
选择质量,是深圳的必由之路。 “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新跨越,是深圳发展实际倒逼出来的战略抉择。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深圳早已看清楚:高投入、高增长、低就业、低消费带来了诸多问题,应对土地、能源、环境、基础设施等诸多挑战,必须在过去创造“深圳速度”的基础上打造新时期的“深圳质量”。
在很多城市还在竞速之时,深圳已经率先进入质量时代。深圳人清楚意识到,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才能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新时期的引领示范作用;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才能实现特区更长时间、更高质量的稳定增长。
实践也再一次证明,深圳的选择是正确的:质量驱动下,经济发展实现“匀速跑”,实现动力转换后,深圳正向更高质量迈进。
探索质量发展的“深圳经验”
一个城市如何发展才能保持长久的兴盛和稳定?很难找到一个标准答案。纵观众多城市的兴衰史,城市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黄金法则。 同样,对于建设质量之城,深圳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但是深圳有一颗“敢闯敢试”的心。
多个率先足以看出深圳探索质量发展的决心和胆识:
立法方面——深圳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质量大标准立法,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强深圳经济特区标准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和《深圳经济特区质量条例》。
制度方面——深圳率先推出打造深圳标准5项创新制度——团体标准管理制度、标准自我声明和公开制度、深圳标准先进性评价制度、深圳标准认证制度和深圳标准标识制度并首先在家具、服装、手机等行业中试点实施。
研究方面——深圳率先开展了城市质量指数的研究、测评工作,在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4大领域,交通、医疗、教育、高技术、物流、商贸流通、物业管理、旅游、金融等12个行业建立质量分指数。
奖励方面——率先开展并不断创新政府质量奖励。深圳通过举办市长质量奖,树立标杆,引导各行各业追求卓越。作为全市奖励金额最高的奖项,市长质量奖最高奖励额达200万元。自2004年设立以来,已累计举办12届、共55家单位获奖,参与单位超过3000家,有力推动了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企业方面——深圳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在2016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中,深圳的腾讯、华为、中国平安3家企业上榜,占我国上榜企业的1/5,其中腾讯以全球第11名的排名居我国上榜企业榜首,深圳天珑公司坚持以品牌开路,在法国创立了高端智能手机Wiko品牌,在法国市场占有率达16.8%,仅次三星居第二位。这些企业是深圳质量的优秀代表。
社会组织方面——深圳工业总会自2003年开始评选深圳知名品牌,已开展13届,共评出深圳知名品牌636个。深圳质量强市促进会、深圳市质量协会品牌故事演讲比赛, 极大地调动了行业企业的品牌观念。
作为全国首个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在探索质量发展的路上,深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质量内涵,而且内涵要求更高。深圳正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力争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走在前列,为全国的质量城市建设开路并积累宝贵经验。
质量让城市更美好
“深圳蓝”——这是深圳人朋友圈的骄傲,而深圳人的骄傲不止于此。质量型发展不只是给深圳经济发展带来高收益,更是惠及民生领域,为进一步提升各项民生事业水平打下经济基础。
深圳为什么有这么蓝的天空?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深圳GDP总量增长近一倍,万元GDP能耗、水耗、建设用地、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9.5%、43%、29%、21%。
2015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达到国家一级和二级的天数共340天,占全年监测有效天数的96.3%, 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今年上半年,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不仅如此, 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把总部迁到深圳,深圳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没有滚滚的黑烟、黑色的脏水、污浊的空气,高科技产业遍地开花,深圳的绿水蓝天,受惠于城市质量的选择,正是质量发展带来的成果。
质量型发展,成为了深圳经济发展有力的引擎。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深圳GDP同比增长8.6%,财政收入增长24.4%。深圳以优异的表现展示出新常态下率先完成发展动力转换后的勃勃生机。
高质量带来高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提升各项民生事业水平打下经济基础。全市累计建设470多项民生实事项目,范围涵盖教育、医疗卫生、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住房、环境保护、交通、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九大类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支出达6734亿元,年均增长29.7%。
质量成城市新名片
把“好”放在“快”的前面,深圳转型就是追求“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如今提起深圳,“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已经成为历史,质量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贯穿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质量已经成这座城市的新名片。
走进当下的华强北,这里不再是山寨手机的天堂,创新已经成为这里的标签。来自全国各地的创客云集于孵化空间,他们正积极研发新的项目,这其中不乏被国际投资人看好的“种子选手”。这些项目一旦孵化成功走向市场,将产生巨大的价值。摘掉手机山寨王国的帽子,华强北的转型正是深圳企业向质量转型的真实写照。
说起华为,这也是一个追寻质量的典范。华为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华为公司要做业界标杆,质量标杆,如果我们产品的质量和业界标杆有差距,那么我们就要快速赶超。我们每年必须以不低于30%的速度去改进,即使我们成为业界标杆之后我们每年依然要以20%的改进率去改进质量。”
对华为来说,质量就如同企业的自尊和生命,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说,“自成立以来,华为就以‘工匠精神’来衡量产品,追求真正的‘零缺陷’。”
质量成就未来。在深圳,质量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性格特质,成为深圳企业搏杀国际市场的不二信条。
于深圳而言,大质量大标准目标下的未来,是更美好的生活,是更稳定的经营,是更有力的发展。打造一座“质量之城”,深圳矢志不渝、大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