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资源对接、产业落地的窗口 高交会成深圳创新发展“助推器”

发布时间:2016-11-15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唐娜

高交会迎来第18个年头。每年的高交会都带给人们惊喜和奇迹,也见证了深圳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18年来,高交会这一中国科技第一展,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大平台,为各种资源的对接,产业落地提供了一扇窗口。

高交会的诞生和发展在深圳乃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成长及“新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催化剂”和“助推器”的作用,引领技术和产业方向。

深圳创新发展的“标签”

从某种程度说,高交会因深圳产业转型、创新发展而应运而生。

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当口,深圳面临“三来一补”增长乏力的困境。深圳市高瞻远瞩,将原来每年一届的“荔枝节”改为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一路走来,高交会对内助推科技体制改革,对外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成为承接国际高技术转移、承载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开放平台。

当年,马化腾四处奔波,甚至要卖掉QQ,但首届高交会上的一笔风险投资,救活了这只小企鹅,这个故事到现在仍广为传颂。腾讯目前市值突破15000亿元,是《2016胡润百富榜》榜单上市值第二大的公司;马化腾以1650亿财富,位列百富榜第三。

2010年,5个海归博士在深圳成立了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此后光启每年都将自己最重要的产品发布放在高交会上。2012年,光启在高交会发布了具有创新突破性的超材料无线互联解决方案;2015年,光启携其自主研发的指纹卡和“深度空间”体验馆亮相。

像腾讯这样在高交会获得市场、资金或科研成果的故事比比皆是,深圳自主创新的“家底”也越来越厚实。比亚迪、大族激光、三诺、研祥、奥比中光、金蝶等一大批企业从高交会走出,成为中国创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5年底,我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5524家,年均增长24.5%,占广东省的49.7%。

引领产业技术“风向标”

一年一度的高交会,早已成为中国甚至全球高新技术和产业的风向标。

早在2006年,中科研先进院院长樊建平就在高交会上呼吁发展机器人产业,尤其是瞄准服务机器人领域。此后,高交会连续9年举办“机器人专展”,助推打造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和孵化基地,有效催生和壮大机器人新工业。2015年,深圳市有机器人企业435家,机器人产业产值约630亿元,同比增长31%;工业增加值约227亿元,同比增长35%。

纵观近几年兴起的智能手机、服务型机器人、物联网,以及VR/AR、可穿戴设备、云计算、3D视觉等,这些新技术新产品,无不是在高交会上崭露头角、进而大规模应用铺开的。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高交会和深圳市的战略规划引领一脉相承。无论是深圳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还是2013年底出台的未来产业规划,都与高交会当年凸显的展示和关注的领域高度契合。从2012年高交会重点展示的云计算、三网融合、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家居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技术、产品与服务,到2013年高交会开辟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馆,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成果和新趋势。

深圳目前的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最早都是在高交会上萌芽、进而步入快速成长的轨道,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高交会为加快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取得了积极成效。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8192.9亿元,同比增长1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累计增长12.1%。

深圳链接全球的“直通车”

“国际范”的高交会,成功对接国内外科技资源,搭建了国际高新技术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高新技术输出国际的“直通车”。

首届高交会,仅有5个外国政府组团、21家跨国公司参会。随着高交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不少国外机构从被邀请变成主动“追”着高交会跑。

目前,第十八届高交会外国团组展区和“一带一路”专馆已有巴林、德国、立陶宛、南非、韩国、欧盟等3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43个团组参展,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23个,巴林、南非等国均为首次参展。2016年高交会海外分会场分别在英国、芬兰和立陶宛成功举行。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万寿认为,海外分会的价值在于“走出去,结交更多的朋友,会涌出和抓住更多的商机。”

“高交会在海外受到热捧,不少国家都争相邀请高交会到本国开展海外高交会。”据组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海外分会是高交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是高交会在国外策划举办的最重要的品牌活动。高交会海外分会自2005年起已先后在奥地利、西班牙、芬兰、匈牙利、德国和以色列等国家举办,旨在推动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促进中外企业在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