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游艇被视为一种高档奢侈品,离普通人很远。但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游艇产业的内涵发生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游艇产业正逐渐在中国兴起。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今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实施方案》得以批复,未来几年游艇有望在中国快速发展成为蓬勃兴盛的水上休闲产业;毗邻港澳的深圳需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游艇产业发展的机遇,“把水盘活”,通过更多的水上休闲产品来带动整个游艇产业发展。
行业一直“走在春天的路上”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炜航介绍,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游艇登记在册的有4997艘,加上钓鱼艇、小帆船等休闲艇加起来有16000-17000艘;游艇会98家,其中较大规模的有30家,已建成近10000个水上泊位。但是对比美国1850万艘游艇的保有量,我国游艇产业仍然是刚刚蹒跚起步,市场潜力巨大。
“游艇产业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郑炜航认为原因在于认知的误区,一是游艇是奢侈品还是大众消费品,二是游艇是交通运输工具还是运动、休闲、健身、游览工具。郑炜航说:“这两个误区是游艇产业一直走在春天的路上却没有迎来春天的根源。因为认知决定着方向和政策,是支持还是抑制,是鼓励还是限制。”
“游艇并不是只有富人才能玩得起的游戏和显阔的资本,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世界游艇产业发展报告》主编杨新发认为,美国游艇94%以上是8米以下的艇,4%是8-13米的游艇,只有不到2%的比例是超过13米的豪华游艇。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海滨城市,拥有游艇就像拥有汽车一样寻常。
此外,由于我国游艇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导致多头管理,加上缺乏公共码头、合理的规划、金融支持和专业人才,所以行业发展缓慢。
大湾区共享促产业进入“快车道”
数据显示,目前广东游艇保有量占全国总数的20%。香港作为亚洲游艇中心,市场成熟,拥有注册游艇接近10000艘,但泊位紧张影响行业发展;澳门缺少大型游艇港,注册游艇很少,市场规模小;深圳的游艇保有量约为550艘,水上泊位1100个。业内人士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庞大的游艇消费市场,自然条件优越,大湾区三地互联互通,拥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提出,对游艇行业带来红利。”深圳市海洋局原副局长梁俊乾说,规划的理念包含统筹、融合和共享概念,游艇产业若要发展则需要从几个层次实施共享:海域共享、市间码头停泊区共享、公共码头共享、高档豪华游艇的众筹和共享。充分利用大湾区规划的契机,在共享资源、方便往来靠泊等方面先行探索,为全国游艇产业发展探索经验。
梁俊乾建议,各方应积极探讨粤港澳之间相互靠泊的可能,可借鉴港澳流动渔民船靠泊和粤港粤澳两地车牌的经验,最终达到大湾区城市任何一海域可以允许其他城市游艇游览。此外,各城市建设的公共游艇码头和泊位共享,实现游艇的平民化消费。降低豪华游艇会的进入门槛,更高效率地利用海域资源。
深圳发展游艇产业独具优势
“我们似乎看到了春光,从国家到深圳决策层已开始重视游艇产业。”郑炜航表示,游艇行业明年有望引来拐点,而作为创新之都的深圳,对于游艇行业发展上更具有特别优势。
近日,深圳机场鸿洲国际游艇会正式对外试营业。据了解,该码头启用后,游客可以在此乘坐游艇前往除港澳以外的内地其他港口。据悉,机场方面正在争取将游艇码头纳入粤港澳游艇自由行项目,一旦项目获批,深圳机场游艇客运业务将实现深港澳全面互通。由于游艇码头具备实行“就地联检,就地停泊”通关模式的条件,游客在此乘坐游艇出行,未来可享受高效便利的通关服务。
深圳市休闲船艇协会监事长、海之蓝游艇杂志主编庄少荣表示,游艇产业的发展,不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也是区域生活品质的标志,深圳游艇产业以及海洋旅游有望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