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实验学校学生参观腾讯公司。
今年新学年开学后不久,深圳中学联手华为,设立“深圳中学—华为特殊人才奖学金”,资助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特殊专长的天才、偏才、怪才,助力他们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
深圳作为创新之城,中小学与创新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在不断地增加,学校纷纷将企业、研究院等外部的优质资源引进学校教育中,开设特色课程的教学模式,正在深圳中小学兴起。
与10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建创新体验中心
新学期开始,深圳中学每周四下午新增了一门校本选修课程——《走进核电站》,中广核集团的工程师每周将来到学校给选修课程的学生传授核电及新能源的知识。
开设特色课程只是深中新成立的科创俱乐部的其中一项内容,科创俱乐部是深圳中学与中广集团共同打造的清洁能源创新体验中心的升级版,俱乐部负责人王鹏超老师告诉记者,中广核的工程师们除了给学生上课外,还会参与到学生团队的创新大赛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动手能力,激发科学创新的潜能。此外,中广核还为深中提供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走进核电站参观,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研究院的部分课题进行分解,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真实地体验工程研究的过程。
今年新学年开学前,市教育局局长张基宏在全市校长暑期学习会上表示,创新是深圳最突出的城市特质,深圳有众多的知名创新型企业。要用好各种社会资源尤其是创新型企业的资源,整合转化为创新教育的资源。而深圳中学,在引进名企资源方面,无疑走在最前面。
据记者了解,深圳中学已经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腾讯、华为、华大基因、中广核、科大讯飞等10家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建了创新体验中心,深圳中学校长朱华伟表示,希望通过这些合作,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和感受前沿科技的平台,让学生们在高中阶段尽早发现和培养自身兴趣。
日前,深圳中学对外发布了又一项与创新企业的合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梵高贝多芬办公室与深圳中学经协商决定在深圳中学设立“深圳中学—华为特殊人才奖学金”。华为每年为深圳中学提供一定数额的奖学金,资助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特殊专长的天才、偏才、怪才,助力他们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目前,报名仍在进行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奖学金不只是面向深中的学生,其他学校的学生也可以申请,除了高中生外,学校还收到了初中及小学生的报名表。
引入企业资源为孩子打造广阔平台
由福田区政府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合作创办的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从诞生之日起就自带着几分企业基因。而学校组织开展的多种课程和校外实践活动也引入了不少企业资源,在校方看来,这种合作为学校的教学和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该校副校长王干介绍,明德实验学校为学生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实践课程,其中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们到企业参观,而参观最多的自然就是合作方腾讯公司,此外,还有大疆、华大基因等科技企业。“在腾讯公司,同学们能够了解到最新的技术,而且这些产品都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让大家非常感兴趣。”在腾讯的参观体验还设置了VR/AR虚拟现实的互动,酷炫的体验让同学们大为兴奋。
此外,腾讯还帮助学校搭建信息化建设平台,而且不定时派出科学家为同学们开设关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课程,让同学了解到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在明德高中部开设的“未来班”则采用了“一生三导师”的机制,除了学校导师和大学导师之外,还有一名社会导师,而不少社会导师便来自腾讯。
“通过这几年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企业除了提供资源上的各种支持之外,也给我们带来不同领域思考方式的冲击,老师和学生都从中受益。”王干认为,作为学校方,应该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带领学生“走出去”的胆识,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为孩子打造更广阔的平台。
在小学开设人工智能普及课程
“亮了、亮了!”,伴随耀目的七彩灯串的此起彼伏的亮起,麒麟小学三(1)班教室里一片欢腾,学生们兴奋的将七彩灯串挂在手臂上或身上,神奇的是,当老师把教室窗帘打开,所有的灯都熄灭了,当老师将窗帘拉上的时候,所有的灯又开始闪烁,教室里又是一片欢腾。
“国家花大力气推进科技创新教育,绝对不希望一个学校只有5%不到的学生能享受。”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小学校长罗小波介绍,上半年春季学期开始,麒麟小学联合深圳造物世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设的《电子科学》普及课程,在该校二年级全年级普及试课,每次上课学生都舍不得下课,一学期诞生了270余件优秀作品,今年该课程走入了该校三年级。“人工智能”课程以开源硬件、电子电路、电子智能为中心,课程进行充分衍生,并融入了科技团队建设、口才表达、情商管理、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不仅仅学习到了知识,更是将自己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比如一个灯,有的学生做成了月亮,有的学生做成了圣诞树,还有的做成了万圣节的南瓜。任何一个作品都是学生花心思做成的,和工业化的塑胶拼装完全不同”。麒麟小学的课程合作方深圳造物世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CEO夏鹏谈到。这位每周必到三(2)班做助教的CEO,完全沉浸在教学的乐趣中。“我已经学会做智能灯和智能转盘了,我想再过几节课我肯定能自己做机器人。”学生们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