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信息董事长宋健深度解读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17-11-06来源:深圳商报编辑:方之颖

中电信息董事长宋健。

愿景:成为我国信息服务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国有骨干企业。使命: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事业发展。战略定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简称中国电子)三号系统工程主要承担者、国内领先信息服务提供商、国家级现代信息服务平台。这是对中国中电国际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简称中电信息)大视角的勾勒。

全国最大国有综合性IT集团企业——中国电子是推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发展的扛鼎者,前瞻性布局“显示技术、网络安全、信息服务”三大系统工程。作为中国电子旗下的核心骨干企业、信息服务板块龙头,中电信息基于中国电子战略发展布局和自身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肩负国家队使命担当,立足信息服务产业前沿。秉持“产业为本、战略为势、金融为器、创新为魂”的发展理念,直面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创新中国电子,引领信息未来。恢弘目标引领下,中电信息启动了以整合、规划、发展为主导的新一轮企业综合竞争力创造。展开中电信息“十三五”发展战略,每一处设计及实践,皆瞄准信息服务产业的新高度和新境界。以“重组整合、转型升级”为主线,实施双轮驱动,构建三类专业化业务管理模式,建设四大资源平台,打造三大核心主业,无疑将为成就具国际竞争力的信息服务产业领军企业,奠定坚实基础。

砥砺奋进,合力致胜。面对老国企资源分散、资产架构多级状况,中电信息以强大整合能力,100多家所属企业沉淀的资源和优势,与新思维、新格局进行嫁接拓展,再造生机活力。前行力量持续驱动,目前中电信息步入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攻坚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开局扎实,但任重道远。

如何理解中电信息全新视野、逻辑清晰的发展战略,这些战略将赋予中电信息一个怎样的未来?就各方的猜想和期待,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中电信息董事长宋健,相信他的一番深度诠释,可以给出答案。

年轻老公司的角色担纲

记者: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中电信息,您怎样概括?

宋健:年轻的老公司。年轻,是指中电信息2014年7月完成企业注册,2016年6月完成所属企业股权划转,无论企业形态还是理念使命都是一个全新的公司。

为何称老公司?中电信息由中国电子所属的中电器材、桑达集团、爱华电子、深圳中电4家核心企业整合而来。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历练中,中电信息的核心企业专注发展,不断自我更新迭代。公司主营业务覆盖外贸综合服务、元器件产业应用创新平台、智慧城市、会展物流、综合开发、物业经营等。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383亿、利润总额6亿,目前资产总额215亿、净资产62亿、二级子企业42家(上市公司“深桑达A,000032.SZ”1家)、员工总数逾万人。

当下,中信息全力推进集团“三号工程”发展,聚合资源,开展专业化重组,优化企业结构。

记者:为什么要进行整合,中国电子赋予中电信息怎样的使命和定位?

宋健:为适应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新趋势,整合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同时,整合也是中国电子战略布局和中电信息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

战略规划旨在谋长远、定全局。中国电子立足打造“网信产业国家队、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一流创新型企业”的战略使命,赋予中电信息植根“信息服务”领域,做“国内领先的信息服务提供商、国家级现代信息服务平台”的战略定位。从战略层面,作为宏观战略目标的承担者,中电信息一定要将中国电子“信息服务”的大旗扛起来,这是政治使命。从应用层面,信息服务是惠民惠政的社会价值服务,在服务用户同时,企业可以从市场获取经济利益及发展空间,是多赢生态。

新使命、新责任、新目标叠加一身,这就要求中电信息不断锤炼一流的集成能力,铸就卓越国际集团,为产业发展、人民福祉做出贡献。

记者:从历史角度看,中电信息旗下资源分散、资产架构多级,要形成资源聚合力和管理向心力,整合是否具挑战性?

宋健:是的,整合充满挑战,考验智慧和战略定力。中电信息的业态和法人主体较多。业务和资产分散在100多个法人主体身上。这就决定了中电信息的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

宏观使命和职责是前行的指引和动力。如何统一思想认识,如何通过整合出效益,如何聚集资源向战略靠拢,如何在磨合期保持稳定,这些都需要战略思考和全局把握。

为尽快实现总部实体化运营,我们从企业结构、组织结构、资产结构、人员结构等方面做出一系列重大调整。2014至2015年聚焦平台整合。2016年稳妥推进管理整合,年中完成中电器材、爱华电子和深中电股权划转,理顺了所属企业股权管理关系,实现了中电信息实体化运营;明确了对22家企业实施日常管理,压缩了管理层级,实现了垂直管理;年底,总部“三定”落地,机构精简与集约管理基本实现。

沉淀优势的挖掘释放

记者:中电信息旗下老牌国企,在与深圳共同发展中沉淀了哪些优势,这些优势将为中电信息发展带来怎样的助力?

宋健:任何企业的未来,都与它历史累积的能量和张力密不可分,中电信息亦然。

中电信息所属在深重要子企业一直在不断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深圳中电完成业务培育升级,尝试开拓互联网+平行进口车项目;中电港“混改”到位,技术分销、智慧供应链、萤火工厂双创平台的发展布局逐步清晰;以中电信息为主体共签订了24.5亿元的智慧城市项目;上市公司桑达股份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实现近10亿元国有资产证券化;泰日升启动通信4G产品生产设备扩充和机柜、汽车零部件生产线项目建设。在园区地产方面,中电信息在华强北片区的待改造土地面积为16.34万平方米,现状建筑面积为40.53万平方米,中电信息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的资源优势,力促华强北产业转型升级。

中电信息自2014年成立以来,连续三年为深圳市贡献纳税总额合计超过10亿元。

记者:在互联网、物联网及颠覆性技术的推动下,信息服务业将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

宋健:市场潜力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网络与信息安全、两化融合、军民融合、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集成电路发展”等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确保信息安全,政府高度重视核心元器件的供应链安全,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催生出巨大的市场,发展机遇可观。但同时也要看到,信息服务涵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绝大多数属于市场充分竞争的环节和领域,中电信息必须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智慧社会写入十九大报告,以“用信息安全的金刚钻去揽信息化的瓷器活”作为指导,以服务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为使命,这将为中电信息发展智慧产业带来新机遇。同时,“十三五”期间,我国互联网发展将从消费互联网时代全面迈入产业互联网时代,信息网络的触角将触及生产生活各个领域,这意味着中电信息大有作为的空间越来越大。

发展战略的高位突破

记者:肩负中国电子的使命和期待,中电信息将实施怎样的战略布局?

宋健:使命确定,在实操层面,中电信息将以科学发展观,对接国家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产业发展新战略,超前布局,开发和利用“虚拟数字资源”。以市场为导向,联合创新,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最终成为信息服务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

为此,中电信息已启动“十三五”发展思路(2343发展战略):加快实施集团三号系统工程,以“重组整合、转型升级”为主线,实施双轮驱动(存量业务优化、增量业务发展)策略;构建三类专业化业务管理模式(战略型业务、投资型业务、存续型业务);建设四大资源平台(业务平台、资金平台、投融资平台、人力资源平台);打造三大核心主业(现代贸易服务、智慧产业、园区开发与增值服务);精心策划、实施若干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打好“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机制创新、作风建设”四大战役。

记者:三大核心战略主业板块,有哪些具体着力点?

宋健:中电信息的三大核心战略主业板块:现代贸易服务、智慧产业、园区开发与增值服务。“十三五”期间,将围绕核心战略主业,瞄准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集中发力。

现代贸易服务,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融合互联网思维,以云平台为基础,最终打造集贸易服务、自营业务、物流服务、加工服务、金融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互联网。其中,平行进口车项目,着力建设基于移动端/PC端的用户线上汽车全程服务平台,以及平行进口车线下泊基地,通过线上、线下汽车服务体系,打造O2O汽车生态圈。元器件垂直电商平台项目,融合线上线下业务,打造国家级元器件垂直电商平台,在“互联网+”战略指引下,打造智慧供应链,领跑元器件供应链生态圈。

智慧产业领域,积极参与国内智慧园区和新型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建设适应“互联网+”和“工业4.0”升级的快物流模式,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打造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服务体系。

转型升级的深圳实践

记者:发展战略推进中,目前已产生了哪些成效?

宋健:中国电子董事长芮晓武强调,中国电子作为网信事业国家队,要把“建设网络强国、链接幸福世界”作为使命愿景,这一愿景成我们工作的理念指南。随着中电信息转型方向的明确和主业思路的清晰,目前中电信息的发展战略如一盘棋在三大主业领域全面铺开,并且每一个板块都采用“一杆到底”方式贯彻,推动转型升级和增量发展理念已深入工作的每个环节。全面见效尚需时日,但是万里长征已迈开了扎实的第一步。

现代商贸领域,深圳中电和中电港两家优质传统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了高速发展,业务规模占中电信息总体规模的80%。新型智慧城市领域,中电信息在稳步实施江苏泰州项目、扬中智慧城市项目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深圳智慧城市建设,承担了深圳地铁智慧照明、信号处理等诸多项目。随着新型智慧城市战略的全面实施,中电信息与深圳的合作空间将会越来越大。我们将以信息安全为抓手,在云安全技术上实现突破,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展现自身优势。

记者:请具体谈一下深圳中电和中电港两家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以及带来的启示?

宋健:深圳中电、中电港,是中电信息现代商贸转型升级的示范企业。取得阶段性成功,宏观得益于与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同步发展,倾力服务供给侧改革。微观与企业创新开拓的思维和策略密切相关。

以深圳中电为代表的存量贸易业务,是中电信息营收规模的支柱和保证。深圳中电连续多年位居深圳市机电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额第一、全国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百强。转型升级路径,一是丰富商业模式,做到进出口齐备,代理自营相结合。抓住机遇,以汽车进口为突破,以大宗产品和成套设备进口为拓展,稳步提高进口业务比例和规模。建立专业产品的经营部门,逐步提升出口自营业务的份额和质量。二是借助中电系统内成熟的海外营销网络,打造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国际营销体系。三是以市场需求和订单为整合资源的抓手,打造专业产品后端体系。总之,就是从销售产品向产业链和价值链整合发展,创造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形态、发展模式发生本质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中电已获得平行进口资质,目标是打造一个混合所有制的专业化子公司——中电汽车。目前,正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专业化团队,在前海建设平行进口车线下泊基地,该基地马上竣工验收。并按市场化规则,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人,实现进出口平衡发展。

中电港是中国电子着力打造的国家级电子元器件电商平台。近年来,中电港针对转型升级需要,积极探索创新自身商业模式,丰富完善专业服务,大力发展具有平台属性的“萤火工场”及智慧供应链业务,形成了涵盖授权分销、萤火工场、智慧供应链三位一体的业务体系。中电港主要从事IC元器件技术分销。但随着集成电路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时代,中电港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技术分销在国外属于战略环节,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上游对应芯片厂商,下游覆盖需求旺盛的市场。从长远看,技术分销大有文章可以做,为此中电港牢牢抓住这一环节持续发力,与国际著名集成电路企业合作,获得其核心部件代理权,以行业解决方案形式服务于国内企业。今年,中电港在保持四年40%复合增长基础上实现更大增幅,有望成为最大的本土元器件分销商。

为强化竞争优势,形成高端供给能力,中电港已展开专业化整合。专门邀请世界领先咨询公司埃森哲参与产业重组和构架管理,引进战略投资者大联大控股,以及大产业基金作为财务投资者,并实施团队持股。去年A轮完成融资8.29亿。预计今年底的B轮融资将完成8-12亿元。目前,中电港已完成专业化重组,正在走资产证券化的道路,转型升级呈现全面展开态势。

从一个百分之百的国企,变身为混合所有制的“技术+市场”的轻资产专业化公司,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跨越。

记者:萤火工场作为一个开放式的技术创新平台,深受广大创客的青睐,它对于中电港有何意义?

宋健:萤火工场,精准支持双创,扩大行业覆盖,目标方案平台,是对中电港战略的拓展和延伸。

萤火工场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科技创新团体提供包含创意孵化、技术支持、工程服务、资源对接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在深度扶持创新创业者的同时,发现和培育快速成长的项目,挖掘潜在客户,为元器件分销业务提供海量新生意的机会入口。目前近200家企业及机构纳入“萤火工厂双创生态圈”,今年业务量有望达130亿。

华强北的定位探索

记者:作为华强北建设的重要推动者,您如何看待当下的华强北发展?

宋健:华强北作为全国最大的电子商贸服务区之一,与其曾经的辉煌相比,不可否认,如今华强北的产业地位、经济地位有下滑态势,姑且称作困局。

如何看待华强北困局?我们有很多思考。这不仅是深圳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中电信息需要面对的问题。因为我们有很多直接的存续型收入来自华强北,传统业态贡献也大多集中在此。

记者:您认为困局产生原因有哪些?

宋健:困局应该说来自多个方面。大背景,国际市场不景气,需求不旺。产业角度,让人产生冲动、且具有强烈产业拉动作用的黑科技,乏善可陈。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登场后,对低端产品及产业链形成重创。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融资难、成本高致企业倒闭、跑路,华强北产业基础逐渐弱化。加之,近年来,可穿戴设备、IPAD等电子产品刚需不足、人气受挫。宏观环境、中观技术驱动和微观产业基础皆支撑乏力,这对华强北业态是不可抗力。但是,从根本上分析,很大原因是供给侧的问题,说明低端产品和无序生态难以支撑华强北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您怎样看待华强北创客空间的作用?

宋健:发展创客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弘扬创新精神,有重要的意义,并且目前已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生机活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创客与产业发展仍然有一段距离,不够直接。创客空间的使命更多在于营造一种创新氛围,培育创业创新的温度,真正形成产业支撑力量,需要产业孵化和培育,大企业创新才是产业支撑的根本保障。

记者:您认为怎样定位可为华强北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宋健:腾笼换鸟。要先腾出笼子。但是,对华强北目前为中小企业配套的业态,还不能采用休克疗法,全盘否定,可盘活深圳周边产业园等产业用地,对这种零散的自由卖场经济进行有序纾解。

笼子腾出来了,华强北用来做什么?做应用研发要素资源整合平台。深圳是信息产业之都,有强大的市场配置资源能力。深圳已拥有南山科技园这样的高新技术原创发源地,但是在应用研发方面还缺乏清晰布局,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从产业服务角度,应用研发、供应链服务等环节,有利于形成电子信息产业新生态发展机遇。华强北有条件在应用研发和市场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记者:在应用研发要素资整合平台搭建上,中电信息可以做出哪些贡献呢?

宋健:应用研发要素资源整合平台搭建上,中电信息无论从战略还是实操层面,都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

多年来,中电信息以信息服务为使命,在集成电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成功尝试,拥有行业优势。既有市场又有行业解决方案,而且小生态有活力、国际市场有连接。随着新型智慧城市的推进,中国电子在全国4000亿产值的产业园区将迸发更大的能量。通过云端服务,将资源和需求嫁接到华强北,南山乃至全国,园区研发成果在这里汇聚,进而整合元器件分销、行业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国际市场渠道等要素资源,加以政策扶植,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华强北将重现鹏城。

聚焦应用研发领域,注入新资源,围绕产业链供给,形成类中国信息谷一样的新业态,我们认为华强北具备这种能力和基因。

在操作层面,建议采用央地配合、政企配合形式,政府在战略高度进行定位,并出台配套政策,由企业进行市场运作,形成真正意义的聚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