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材料技术突破行业“天花板”

发布时间:2017-11-21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方之颖

智能时代已然来临,手机、电脑、彩电等一切拥有可触动式屏幕的电子产品,都可以搭建起人与世界联通的桥梁。无论是手机ITO,还是OLED屏,从5.5英寸、10.1英寸到43、55英寸,再到如今的100甚至110英寸,触控技术都是核心动能。在第十九届高交会上,由深圳企业研发的一种合成新材料登台亮相,突破了行业“天花板”,被业界认为“有望改变全球智能触控技术格局”。这种直径为20纳米的“银纳米线”,一举超越了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美国30纳米直径量产标准,从源头上改写了触控技术的格局,将为中国新型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引擎。

携手孔雀团队实现产业化

成功研发并实现量产“银纳米线”新材料的,就是这几天在高交会期间大放异彩的深圳华科创智公司。该公司创始人喻东旭曾在联想、比亚迪等知名企业任职,多年在手机和触控市场摸爬滚打,对技术、市场有着敏锐的嗅觉。

“43岁的时候,我从比亚迪出来创业,就想着开辟一片新蓝海,研发新材料。”喻东旭对未来显示技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事实上,他创业时手机市场和技术都已发展成熟,以ITO膜为触控核心技术的手机屏幕市场早已成为“红海”战场。“未来智能时代的来临,一定是交互式的联通,除手机屏在个人领域的全息应用外,大尺寸电容屏和柔性显示屏将是未来趋势。”喻东旭获悉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温维佳带领实验室人员一直在研发银纳米线新材料的消息后,多次与对方深入交流。随后,他的创业团队携手温维佳的“孔雀团队”,开始了新材料的产业化研发。华科创智在龙岗宝龙产业园扎根,将这项科研成果推入产业化轨道。


研发遭遇瓶颈仍不放弃

研发成果落地并产业化,是一个漫长、高风险的过程。

“当时有不少同行和朋友反对,毕竟国际上只有美国硅谷一家公司实现了直径30纳米的产业化和应用。”喻东旭说,自己看准了未来触控世界的动态脉搏,所以便毫不犹豫地“赌”了,中国企业应该在前沿触控技术领域发出最强音。

“从2014年9月到2015年8月期间,银纳米线的合成参数还在直径50-60纳米期间,一直没有新的突破。”那段时间,研发进入瓶颈期。“越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信念,决不放弃。”作为联合创始人,喻东旭与温维佳带领的研发团队高度默契、相互信赖。“温教授几十年来都在实验室研究银纳米线,把岁月都给了科研,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随后,运营和市场团队先后到日本、韩国、美国等地看材料、看技术,给研发团队提要求,引领着科研成果落地并实现产业化。

经过2年半的蛰伏和探索,华科创智研发的直径20纳米的银纳米线新材料,终于从实验室走进车间,并最终实现产业化。新材料的创新合成,不仅从产业链的源头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国制造在基材端开辟新的天地,更改变了银纳米线的产业化格局,领跑发力全球市场。

美国客户前来深度合作

据了解,华科创智的银纳米线主要应用解决在大尺寸屏的触控技术。“ITO膜主要是在手机屏幕上应用,而大尺寸屏幕一般用日本技术,也就是金属网格材料。”无论是从导电性、透光性、弯曲性、稳定性,还是从材料和制作成本等方面综合来看,银纳米线都拥有更明显的优势,自量产开始,就在市场上表现强劲,一举打破国内市场大尺寸屏幕引进金属网格材料的旧局面。

目前,华科创智产能为65英寸基准月产1万片,43英寸基准月产4万片,现与希沃、鸿合、创维、华星光电等重点企业深度合作,从今年4月实现产业化至今,已实现营收超1亿元。同时,华科创智还在研发上持续领跑,自主研发的调光膜等一系列产品都居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柔性触控技术的研发已取得重要成果。

在华科创智200名员工中,有80人是研发人员。“40人为一组,一组主攻材料研发,另一组主攻应用研发。目前已签订2018年订单产值超8亿元,还有来自加拿大、美国的客户深度合作。”喻东旭告诉记者,明年华科创智将继续扩大生产线,预计月产能达到65英寸基准10万片。他认为,大尺寸触摸显示正迎来加速发展的时期,整个终端市场将在两三年内达到千亿规模,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共领域,从手机、平板、电脑,到家居生活等都将实现智能应用,触控将成为未来世界交互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