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争取更大发展权

发布时间:2020-09-04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吴猛

在谈到构建新发展格局路径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一条,就是“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科技创新被寄予如此厚望,还得从新发展格局提出的大背景谈起。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全球跨国投资增长下降、贸易萎缩。中国因为疫情防控有力而率先复工复产,并为稳定全球供应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出于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崛起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恐惧,西方一些国家不断抹黑中国、围堵打压中国企业。与此同时,国内发展环境也正经历深刻变化。中国消费升级趋势日益明显,国内市场却难以有效供给。

对中国经济来说,对外,需要应对因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外需不振以及争取自身发展话语权;对内,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以此为导向推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对接,对内对外都有裨益,因此,新发展格局作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国际合作的最佳前提当然是互相尊重、互惠互利。然而,当对方只重一己之利、蛮横施压时,只有实力才能使之回到谈判桌前。西方一些国家最担心的就是中国的创新将危及自身主导地位,这恰恰证明,中国只有以坚持科技创新,才不会在国际合作中被轻易踢出局。

深圳用自身发展验证了这个道理。40年前,深圳从切入全球产业链、为国际代工起家;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居安思危,停止登记“三来一补”企业;90年代末,深圳开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深圳逐步实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今年上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深圳经济增速在一线城市中率先转正,正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当了中流砥柱。

可以想象,如果深圳一直满足于赚取加工贸易利润,随着人口红利减退和资源的日渐枯竭,深圳也许早就被全球产业链的再次转移所抛弃。正是深圳以科技立身,推动了科技企业的壮大,使得2019年美国发起的贸易战,被戏称为“美国与深圳粤海街道办”之间的贸易战。

尽管中国在科技创新路程中还有许多难关,尤其是存在核心技术缺乏和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但举国上下已凝成共识,深圳最新出台的创新条例更是在全国率先立法规定,要把“三成市级科研资金投入基础研究”。此外,中国还有一个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应用推广,中国的“新基建”也为未来智能技术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发展格局已在中国坚持科技创新中徐徐展现,中国的发展权也必将牢固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报首席评论员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