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正式开市交易,首批上市公司数量达81家。在沪深交易所开门营业31年之后,我国又迎来一个崭新的全国性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改革步入了新阶段。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已然成为今年全国各地的重点工作,北交所开门营业将给中小企业带来什么?对于云集中小企业的深圳,又如何搭上资本市场改革快车?记者对业内专家进行了采访。
首批企业达81家,为中小企业提供大舞台
今天,10家已完成公开发行程序的企业同步在北交所上市,加上71家存量新三板精选层公司平移,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数量达到81家。统计显示,首批企业中有17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占比87%。
首批81家公司中有3家来自深圳,分别是贝特瑞、美之高与广道高新,新三板现有挂牌企业中符合北交所上市条件的公司也不在少数。记者根据同花顺数据梳理,目前,深圳新三板上市企业总数达到373家,数量上居全国第三位。根据2020年财务报表,深圳挂牌企业中有44家去年全年的净利润超过2500万元,已经达到北交所对拟IPO企业的财务要求。
深圳新三板上市企业协会副会长赵志伟表示,北交所为处于成长早期的企业提供了做强做大的平台,新三板挂牌企业有了双重选择资本市场机会:符合了科创板、创业板的条件,可以直接去往沪深交易所,规模略小的企业也可以优先选择北交所进行融资。
“深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更应该抓住资本市场改革带来的机遇。如果达到了北交所上市门槛,可以考虑进入资本市场,用好上市身份深耕主业增强竞争力,成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不断提升自身估值。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可以有计划地推进股权激励,以整合行业人才,并积极通过并购做强做大。”赵志伟说。
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发展,突出“更早、更小、更新”定位
当前,我国有4000多万家企业,其中95%以上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终极难题。
新成立的北交所将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发展、互联互通,成为了破解融资难问题,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关键一环。从市场功能上看,北交所设立后,将形成京、沪、深三地交易所功能互补、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证券市场新格局。
与沪深交易所不同的是,而北交所将定位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对象“更早、更小、更新”。沪深市场的主板则主要为成熟的大中型企业服务,科创板为硬科技板块的企业服务,创业板为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服务。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认为,与沪深交易所定位有所区别,北交所将面向规模更小的企业进行服务。在市场监管方面,北交所可以借鉴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分层管理规则,根据不同规模企业分类监管、灵活监管。北交所成立后要进一步发挥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仅与沪深交易所互联互通,也需要与新三板市场紧密联动,真正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建立多元化退出渠道,提高创投机构投资意愿
北交所对于拟上市企业的包容性更强,其把市值门槛最低降到2亿元,中小企业的上市渠道更加便利,创投机构进行早期投资的热情也将得到进一步激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北交所设立,各大券商投行部门也在积极面向“专精特新”企业进行项目储备,深入挖掘早期且具备高成长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中金公司投行部门相关负责人指出,北交所的成立有望将一二级市场分界线前移。对于一级市场投资者,特别是在企业早期进行投资的机构来说,成功退出“募、投、管、退”四个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往往是难度较大的一个环节。北交所的成立允许发展阶段更为早期或是规模更小的企业进入二级市场,对于一级市场投资者而言降低了投资的退出难度,提高了早期投资者的投资意愿。
上述负责人同时指出,对于一级市场投资人而言,北交所也给投资人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让投资人可以更便捷地参与早期的企业投资,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同时也对投资人的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资人需要有能力挖掘早期项目投资价值。(记者 熊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