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机之都”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发布时间:2021-12-21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王营波

12月17日,美团在深圳·星河WORLD开设国内首条产业园内的无人机配送常态化试运营航线。这是深圳方兴未艾的无人机产业的新突破。此前,美团无人机配送服务已在7个深圳社区落地,还曾在抗疫中为深圳南山区建立起城市物资运送“空中通道”,给隔离区居民配送紧急物资。

深圳被誉为中国“无人机之都”。如今,深圳的无人机行业企业达2000多家,其中涉足无人机制造的就有600多家。中国无人机占全球70%市场,而深圳各口岸出口的民用无人机占全国总量的95%以上。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第一架无人机即由西北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为什么却能作为一个产业在深圳落地开花、引领全国、辐射全球?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首先,深圳拥有较好的电子产业基础和可观的市场容量,大疆这样的头部企业正是从华强北等电子市场起家的。如今,深圳已经形成了一条涵盖产、学、研、用的产业链,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不出南山区,就能够造出一架完整的无人机”并非夸张。从更大视野看,深圳无人机产业还得益于珠三角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特别是智能硬件制造。碳纤维材料、特种塑料、锂电池、磁性材料等无人机关键材料及配件,基本上都能在珠三角购得。

然而,更要看到深圳服务型政府在无人机产业崛起中的作用,上述产业链的形成也离不开优越的营商环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深圳得到了高度融合,人们津津乐道的深圳“敢为天下先”精神,其实有着坚实的体制机制基础。

无人机产业在深圳的萌发,是市场自发的产物。然而,在不少地方仅把它看作“高级玩具”的时候,深圳市政府便敏锐意识到这一产业的巨大潜力,并出手大力扶持。早在2013年,深圳就制定了《深圳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 》,将无人机作为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领域,规划明确每年分批次对无人机设计测试、总装集成、人机交互等领域给予扶持。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再度明确将无人机产业列为重点。随后,《深圳地区无人机飞行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和《深圳市民用微轻型无人机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也陆续出台,对无人机类型、相应的适飞空域、实名信息登记等做了具体规定。今年4月,《深圳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公众咨询稿)》提出,打造立足深圳、辐射大湾区的医疗救护、应急救援、空中观光、短途运输等多元化的低空飞行服务网络,探索无人机在物流配送、城市管理等城市场景的应用。显然,深圳在振兴无人机产业过程中,兼顾了大力支持、积极引导和严格管理。

此外,深圳还实现了军、地、民三方协调管理,划设限飞空域,提供空域信息、实现了在线飞行计划审批。由此,深圳拥有了全国最好的低空空域条件,无人机适飞空域面积占比达到65%。单靠企业,这些重要工作是绝不可能完成的。相形之下,有些科研能力更强、应用场景更多的地方,对无人机带来的安全和社会管理上的挑战采取了消极态度,断送了难得的产业发展良机。

格外值得肯定的是,深圳严格恪守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市场能完成的就坚决交给市场。现阶段,无人机企业之间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但是,深圳并没有划定技术路线,更没有挑选胜者。在技术创新的前沿,企业比政府更专业;在发展方向选择和应用前景发掘上,企业比政府更敏锐。向工业级无人机发展是行业的共识,低端消费无人机将被淘汰,政府并不干预这一优胜劣汰的过程。政府规划了若干城市应用场景,美团则进一步意识到,“无人机+生活场景”的结合是建设低空物流网络的最佳路径。如何实现绝对安全、降低噪音、应对好小哥和无人机一起协同的复杂城市环境,是更适合由企业解决的问题。

应该承认,中国无人机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技术积累薄弱、产品单一、性价比差、无法满足客户针对性需求等问题。大部分无人机企业集中在整机组装、软件系统和服务等环节。在控制芯片、传感器、复合材料等方面,还有待技术突破。对于深圳来说,政府应尽快完善法规,编制无人机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地方产业规划、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市场监管方面,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促进产业健康成长。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是“有限政府”还是“有为政府”更可取,不断发生争论,其背景是中国产业政策正从“选择性产业政策”为主向“功能性产业”为主转变,即由主动扶持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缩短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以实现经济赶超目标,转变到政府通过加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和促进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维护公平竞争,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深圳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无人机之都”,正是功能性产业的成功范例,也是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的生动体现。(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