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补齐供给短板
5月25日,深圳12家企业和单位荣获“市长质量奖”。除了企业、产品,目前该奖项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城市、文化、生态和公共服务六大领域35个细分行业。
在民生领域,深圳加强质量供给,着力补齐教育、医疗短板。2014年深圳启动“三名工程”,即面向全球引进名医、名医院、名诊所,实施公立医院管办分离、医药分开,全面取消了公立医院的药品加价权。同时,深圳近年来积极探索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合办特色学院的路径,计划经过10年努力,争取高校数量比现在增加一倍,达到20所左右,在校生约20万人。2016年,中山大学(深圳)等高校已开始招生,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相继奠基、揭牌。此外,2016年,深圳将实施12项重大民生工程投资300亿元,办好116件民生实事。“十三五”期间,将建40万套保障住房,相当于深圳过去30年保障房的建设量。
有了高质量的环境,才有了朋友圈刷屏的“深圳蓝”。2015年,深圳继续推进落实《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各项治理措施,灰霾天数由5年前的112天降至去年的35天,空气质量居国家74个重点监测城市前列。未来五年,深圳将投入约800亿元治水提质。预计到2017年,深圳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到2019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左右。2016年是深圳“城市管理治理年”,集中精力整治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各类安全隐患。新设150亿元城市公共安全专项资金,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减少环境代价,降低土地、水电等资源消耗;让居民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完善城市治理,带动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等等,均是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的重要方面。
“深圳经济比较早地进入了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表示,如何实现更可持续、更有质量、更高速度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圳将继续积极探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