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2016年与美国排名前十的科技类企业加速器Plug and Play签署合作备忘录。
在2014年深圳“孔雀团队”引进名单中,清华校友、美国科学院院士戴宏杰教授的名字格外显眼。在全球顶尖100位化学家榜单上,戴宏杰排在第七。他所领衔的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了等离子体纳米生物芯片,这种新产品的灵敏度可较普通产品提高100倍,在全世界新型生物芯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获得“孔雀计划”的资助后,他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迅速展开。今年,该团队所研制的Zika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将进入世界卫生组织的采购名单。
其实,戴宏杰教授团队及其项目只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清华研究院”)近年来成功孵化的众多重大项目之一。深圳清华研究院21年来探索把科研成果转化融入企业孵化的新途径,把科技经济两张皮贴在创新创业企业的载体上,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孵化企业近1600家,培养上市公司20家,在海外共设立六个创新中心。
把科研成果融入企业孵化
外界将深圳新型科研机构的特色以“四不像”三字概括,但实际上,“四不像”这一创新制的首创者正是深圳清华研究院。1996年,清华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创办了深圳清华研究院。作为中国第一家新型科研机构,深圳清华研究院“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
深圳清华研究院21年的成长历程,也是对“四不像”的最好诠释:植根于清华大学,融入深圳特区,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遵循市场化运作,聚集创新产业链的多种要素。
以市场为导向,以“研发中心+产业化公司”模式运作是深圳清华研究院的一大特色。在多年发展过程中,该院形成了应用研发、人才培养、投资孵化、创新基地、科技金融和国际合作六大功能板块。在这里,产业化项目落地成立实验室的同时,就会相应成立一家公司,逼着研发人员“把科技创新当饭吃”。
从获得深圳市首批(2011年)孔雀计划团队及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支持的高端半导体激光器团队,到新近获得深圳市孔雀计划的新一代分子诊断及测序技术团队,这种运作模式成效显著。
最新数据显示,建院以来,深圳清华研究院累积投入6亿多元,成立了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31个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拥有一支包括国内外院士7名、973首席科学家5名、千人计划人才3名在内的数百人的研发团队;累计孵化企业近1600家,培养上市公司2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