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深圳物流企业迈入“百亿俱乐部”

发布时间:2017-08-16来源:深圳宝安网编辑:方之颖

现状 去年物流业增加值近2000亿元

作为深圳支柱产业之一,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深圳物流业运行效率持续提升。2016年,深圳实现物流业增加值超1984亿元,同比去年增速近10%,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

“和国际发达的国家相比,深圳物流效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包括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行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等。”深圳市交委负责人在参与政协相关调研时说。

依托国际枢纽港与区域性航空枢纽建设,深圳港与深圳机场的国际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增强。截至2015年末,挂靠深圳港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达254条,深圳国际友好港数量达18个,形成了远近洋、干支线、内外贸相结合的全球性航运网络体系。2016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398万标箱,连续4年稳居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

“十二五”期间,深圳机场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致力打造亚太快件集散中心,货邮吞吐规模稳步增加,国际物流份额比重不断提升。2016年,深圳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112.59万吨,比上一年增加11%。

深圳现代物流业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一批物流领军和创新型企业成为深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坚实主体。深圳市政协调研的92家企业中,75%是由民营资本控股或全资。“考虑到货运等行业进入门槛低,民营资本比重更高,促使物流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报告中指出。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深圳各类物流企业逾1.7万家,其中市政府认定的重点物流企业86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物流企业10家,物流上市及挂牌公司8家。

有行业人士认为,深圳高端物流企业集聚的同时,中小型运输企业层次相对较低。“深圳的业态既有非常先进的,怡亚通、腾邦、粤海等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手段都非常先进。但是我们看到物流的底层还存在着大量‘一两台车跑运输’的企业,还有一些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理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产业的融合程度有待提高。”一位企业负责人坦言。

趋势 以深圳为总部,向外拓展物流网络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及“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推进,“走出去”成为物流行业新趋势。

物流企业总部化趋势在深圳凸显。记者梳理发现,本次调研的92家企业中,有87家是总公司或总部,属于分支机构的只有5家。其中供应链服务企业100%是总公司或总部。

以深圳作为总部基地,企业的物流服务网络逐步向外布局。分析样本企业数据,2011年到2016年,深企物流业务地域范围发生变迁——深圳市域范围内的业务占比呈现逐步下降,从2011年60%逐步下降到2016年46%;深圳市外范围内的业务占比呈现逐步上升,从2011年40%逐步上升到2016年54%。

企业分支机构所在地相对于深圳而言,具有劳动力成本较低、生产经营成本较低、市场前景开阔、发展用地充足、便于设立物流基地或招揽相应人才等比较优势,有效弥补了深圳在相应方面的不足。

“在产业转移、土地空间资源紧缺等背景下,如何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驱动深圳市供应链服务行业增强全球供应链金融中心、信息中心、采购中心功能,成为深圳市供应链服务行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调研报告中提出。

瓶颈 保障土地空间需政府和市场共发力

土地空间、税收、人力成为困扰深圳物流企业发展的几大瓶颈。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对本地土地需求依然较大。仓储业务是物流行业的核心板块之一,受到用地价格上涨、土地供应减少和需求进一步旺盛的影响,企业仓储业务成本正在大幅增长。

仲量联行报告显示,2016年深圳市非保税仓租金涨幅达8%。在此次调研的样本企业中,2011年到2016年在深圳的仓储成本比上一年增长率平均每年高达9.6%,与仲量联行报告有总体一致性。同时,用地缺口出现,一家物流企业负责人坦言,预计未来5年内仓储设施缺口约9.8万平方米。“土地空间缺口依然较大,尤其仓储、共同配送等公共、民生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有待补齐。”

土地空间保障需要发挥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的共同作用。报告中建议,引导企业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莞惠一体化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向周边地区优化布局服务网络和基础设施,扩展土地空间。同时,研究优化物流用地规划,适当增加物流用地供应,在城市更新中配套物流用地。

人才是物流行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根据样本企业数据,深圳市物流业员工平均工资水平年均递增9.8%,这一市场环境成本对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平均每年达到22%。

人力成本上升的同时,物流业对专业人才求才若渴。这其中,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复合型人才、物流信息管理人员、物流系统设计人员、国际物流业务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法律财会等专业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