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0-12-10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吴猛

梁永生

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图为11月11日第22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开幕现场。

鹏城云脑运维中心科研人员正在工作。

“深圳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梁永生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市科技创新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六届十六次全会相关部署要求,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生态链,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批一流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努力培育创新创业创造新活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全方位布局推动新产业发展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指出,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作为科创主管部门,接下来要如何贯彻和落实?

梁永生:近日,深圳市委在全市上下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专门召开六届十六次全会。全会提出,要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的需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这对科技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接下来,我们首先要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在哪些领域可以发力和发挥支撑引领作用。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发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际上是支撑大科学装置的,这个大装置是基础研究的利器,也是人才集聚的平台。国外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其实源于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持。深圳提出,要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包括全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就是为了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我还强调一点,即使我们拥有了这些大装置还不够,还要推动科技和产业的同频共振,就是我们建了这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了更好地支持深圳支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布局高水平科研平台。深圳的鹏城实验室已成为国家战略力量,以它为代表的高平台集群,包括一些基础研究的诺奖实验室,以及还在规划的和产业相关的一些大的科研平台,通过这些科研平台来集中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通过技术发明和技术攻关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通过这些布局,接下来就是如何去推进新产业发展,在氢能源上,我们要做氢气的制备、存储、运输和氢燃料电池等,同时推动AI、集成电路等新产业的发展,在诸多“卡脖子”领域寻求突破。设立科研载体和平台,就是为了推动这些新产业不断成熟和进步。

三是吸引高端人才。深圳人才总量超过600万,这些人才在深圳需要发力的学科和产业领域中是否足够,其组成是否合理,需要科学分析和研究。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需要靠市场去配置,也要主动发挥政府的这只“手”去布局。

深圳设计STE未来创新模式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今年以来,深圳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有何具体举措?针对科技创新的生态链又作出哪些新设计?

梁永生:近年来,深圳科研经费逐年增加,确保不低于30%的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但是只有资金是不够的,给大家建一个模型来说明——从0到10。从0到1是基础研究,就是一些原理、公理和定理的突破,需要政府投入,虽然这块非常难,但这些我们正在做。1到2.5是技术攻关,把已有的技术知识,或者我们能够用到的技术优势,怎样用技术的路径把它实现。

产业发展,我们通常定义为6到9。这是产业界,由企业家作为主力发动。大家看到中间缺了一段,就是2.5到6这里,这段实际上就是企业家创业的“死亡之谷”。这一块政府有责任把它做好,就必须支持些中立的公益性机构来做概念验证、中试、中测,还有一些工程的需求论证,以保证知识技术推到产业领域的时候是顺滑推进的,避免因为技术不成熟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这里还有一个10,就是企业的跟踪和反馈。这个知识技术推到产业阶段,运转得怎么样,企业对新技术可能有更多的需求,那通过企业的跟踪反馈,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闭环。从0到10,再到下一个0到10。

这一推进过程,我们定义为STE创新模式,S是科学,T是技术,E是工程,就是从S到T再到E的过程。实际上,深圳前几十年的发展走了一条ETS的道路,即从产业界的需求驱动,再到技术,然后到知识的供给。如果是从STE,接下来再ETS,一个循环往复,我们就从科技创新的逻辑起点一直到产业发展,再到产业进步,产业再反馈回来,对科技创新、基础研究提出的新需求,这个是闭环模型创新,是未来完整的创新模式。

不断完善创新全过程生态链

记者:深圳提出要加快建设全球创新之都,接下来,深圳要如何把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有什么举措?

梁永生:深圳提出牢牢抓住创新驱动发展这个“牛鼻子”,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生态链。未来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去构建这个生态链。刚才谈基础研究比较多,实际上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是怎么样提出科学问题,二是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技术攻关环节,我们从面上技术攻关、重点技术攻关、重大技术攻关、战略性技术攻关四个层面来推进,精准突破“大卡”“中卡”“小卡”技术难题,目前已立项7批次共80个技术攻关重点项目。如深圳企业承担的芯片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解决了整体芯片规格和架构设计、关键性算法、SOC整系统的集成等关键技术难点。

成果产业化环节,以往是把成果从高校、科研院所推进到产业领域,如果换一种思维,由产业界提出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去高质量的供给,是不是更好一些?所以我们在成果产业化中提出由需求导向,供给侧高质量供给的可持续的自我演进的过程,形成闭环螺旋式上升。在科技金融和人才支撑环节,也在通过系统化的联动工程来提升。

完善制度供给“护航”科技创新

记者:在构建创新的全过程生态链中,深圳是否安排一些制度性的保障?

梁永生:今年11月1日起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作为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结合深圳实际,条例作出不少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

第一个层面是科技研发资金资助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这是科创委保障的任务,就是作为保障层面来说,科技研发资金怎么花,怎么样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科技创新条例做了规定,当然也把原有的一些政策、文件在条例里以立法的形式固化了。

第二个是改革层面,根据国家、省、市创新的需求要做的改革任务,包括一些体制机制的改革。如推出基础研究的实施办法、技术攻关的管理办法,今年还要推出成果产业化的改革计划。我们会与科技部等国家层面的部委展开合作,推出由科技部支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新行动方案,全面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

第三个是发展层面,比如人才、知识产权、科技伦理体系等涉及别的职能部门,同样以立法的形式把它固化下来。这样从保障层面、改革层面和发展层面,这三个层面都以立法的形式固化,再加上科技部和省里面的支持,可以保障整个创新生态链可以实施下去。

政府的工作实际上就是营造环境、构建平台、提供服务,让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尊重科技发展的规律,发挥我们最大的效能。

■深圳特区报记者闻坤实习生陈婉莹李秀青/文记者杨少昆何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