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质量:聚焦供给优化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7-01-20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唐娜

编者按

2016年,深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增创“四个全面”新优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值得一提的是,全市经贸信息工作取得新突破,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培育出贸易发展新动能,构建了全方位开放格局,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深圳聚焦供给优化,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吸引高端重大项目落地,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发展优质高端产业

深圳抢占高端制造新高地,推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华星光电项目成功入选工信部试点示范,创维等6家企业项目成功入选广东省试点示范;研祥等4家企业获得财政部、工信部2016年智能制造专项支持。

推动高端装备首台(套)突破和示范应用,招商重工等4家企业的16种装备产品获得2016年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持续推进标准、质量、品牌、荣誉“四位一体”建设,华为荣获“中国质量奖”,中兴通讯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腾讯等3家企业入选2016“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研祥、顺络、金洲精工入围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立市、区、协会、企业联动的项目挖掘新机制,形成一批扶持计划和项目储备,全市支持新兴产业项目1032个。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产业服务体系扶持计划,积极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石墨烯新材料等领域产业应用。制定出台创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实施方案,推动中兴通讯与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合作推进“智慧海洋”建设。

积极打造新技术新产品,加大对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培育扶持大疆、优必选等一批典型企业,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产量分别增长60%、146%。支持工业强基产品和技术推广应用,对承担国家工业强基工程的项目进行配套,全市新增企业技术中心18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鼓励生物育种产业向“高精尖”发展,培育出旺两优950、958和Y两优17等优质超级稻新品系。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深圳强力推进工业投资,成立市工业投资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半月简报制度,密切跟踪工业投资工作进展。印发实施推进深圳工业投资工作方案和十五个重中之重工业项目推进工作方案,推动高端产业项目加快落地。华星光电G11高世代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开沃新能源汽车、国际会展中心等150个重大产业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柔宇国际柔性显示基地、光启未来科技城等园区启动建设。

狠抓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梳理顺络电子新型片式电感器、清溢光电8.5代FPD用高精度掩膜版、丹邦科技TPI薄膜碳化、比克动力电池锂离子电池生产线改造等30个重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扩大技术改造有效投资。

加快清理淘汰低端企业。制定出台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促转型行动计划,全年完成清理淘汰低端企业超过1400家。支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发展。鼓励服装、家具、钟表、珠宝、眼镜等传统行业创新线上线下交易模式、开展国际合作和品牌并购以及举办重大活动。全年支持优势传统产业升级项目456个,成功举办2016深圳时装周和2016深圳家居设计周,“深圳内衣”获工信部首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称号(全国仅6家)。

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加大两化融合创新发展支持力度。在智能生产、智能设计、绿色制造、信息化综合集成创新等领域扶持一批两化融合项目,拉动相关企业信息化投入4.7亿元,支持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支持中小微企业、传统商贸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扶持“互联网+商贸”项目134个;南山、坂田2个“互联网+”小镇入选省“互联网+”小镇创建项目。

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新增28家国家级、53家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和2家国家级贯标服务机构,13家企业入选省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编制我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加快创建,重大项目和产业园推进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