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简政放权,加快建设现代化服务型政府
从2013年3月1日起,深圳便率先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一年后,该项改革在全国全面实施。2015年、2016年,深化政府职能转变连续两年位列年度改革计划第一项重点项目。2017年,简政放权、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依然是重头戏。
近4年来,深圳始终保持着先行先试的步伐,从商事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仅保留12项前置审批,到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场地申报制、企业年报制、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从出台审批事项权责清单和后续监管办法,到建立“谁审批,谁监管”以及行业监管相结合的新型审批监管制度;从建立全市统一的商事主体登记及许可审批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到实现全业务、全流程、无纸化网上商事登记,实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的登记模式……一系列创新举措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向纵深,在全国起到了引领作用。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深圳政府的一次“自我革命”,深圳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由以行政处罚为主的传统监管方式向信用监管方式转变,推动实现了政府科学管理、社会诚信自律,释放了发展活力。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
以创新驱动创造新供给、提升供给能力,以质量引领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圳不断增创新优势。
在决定深圳转型升级成败的“十二五”期间,深圳累计淘汰低端落后供给企业1.7万家,腾出宝贵发展空间,瞄准更高目标,围绕需求链部署产业链,率先构建满足需求升级的供给结构。
去年以来,深圳制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和5个专项行动计划,并在科技创新、企业竞争力、人才优先发展、人才住房、高等教育等方面推出235条措施,在精准化组合型政策的激发下,供给活力迸发。
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加快建设国际化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不断刷新创新新高度、创造供给新引擎。
去年,深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再度提高至4.1%,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8037家,在4G及5G通信技术、超材料、新能源汽车、基因测序等领域,深圳技术已经开始跻身世界前沿。
在加快构建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体制方面,深圳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为新时期深圳增创开放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大机遇。
4
民生改革,让市民有更多获得感
“来了就是深圳人”,质朴话语道出深圳的包容性格以及移民城市的独特气质。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着力推动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下大力气保障和改善民生。
深圳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质量效益好中更优的背后,是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成本。近年来,深圳万元GDP能耗、水耗,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持续下降,PM2.5平均浓度一直处于国内特大以上城市最低水平,深圳的蓝天成为众多市民的骄傲。
轨道运营总里程达到285公里,地铁运营里程进入全球城市前十;成立注册资本1000亿元的市人才安居集团,“十三五”期间要建4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人才房;推动罗湖公立医院集团化改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数劲增60多万人……近年来,深圳看病更容易、出行更方便、住房更有保障,一批城市痛点难点迎刃而解,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