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在“十三五”期间,全国人民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今年年初,市委宣传部正式发布了《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认准一个目标,实施一套方案,构建五大体系,一年干几件实事,坚持数年,必见成效”的工作要求,对未来五年的城市文化创新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明确提出“要逐步将深圳打造成为精神气质鲜明突出、文化创新引领潮流、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设施功能完备、文化服务普惠优质、文化传媒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充满活力、文化形象开放时尚、文化人才群英荟萃的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努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
城市文化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不可分离。众所周知,企业文化的形成会受到城市公共文化的深层影响,与此同时,企业作为城市构成的重要主体,企业文化的群体导向以及丰富性、活跃度往往决定了城市文化的内涵、成长高度和繁荣水平。这一现象,在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体现得尤为明显。过去三十五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深圳涌现出了包括万科、华为、中兴、招商、平安、华侨城、腾讯等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她们扎根于特区这片沃土,汲取特区文化的丰厚养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更以自身非凡的文化力,不断凝练着城市精神、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精神风貌,推动着特区文化的蓬勃发展,蜚声海外的“深圳十大观念”,其中就有不少都萌芽于深圳的企业界,是深圳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有力注脚。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底,深圳拥有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近百万家,目前深圳的企业文化建设总体呈现出三大主要特征:
其一,企业文化建设异彩纷呈、有机交融。如前所述,在深圳,无论是国有、民营,还是外资、股份制企业,也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互联网行业,都有很多优秀代表,它们的企业文化也各具特色、充满魅力,并且交相辉映、共融共生,美国杜邦、沃尔玛、星巴克、日本YKK等跨国公司的文化在深圳同样得以根植与传承;
其二,企业文化研究资源浪费、严重滞后。深圳企业文化实践领先全国,如华为的“奋斗者文化”、万科的“事业合伙人文化”、华侨城的“创想文化”、腾讯的“开放文化”等都是全国企业界广泛推崇和学习的榜样;但是,与企业实践水平相比,深圳的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推广有很大差距,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没有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企业文化深圳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