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敢闯敢试 敢为人先

发布时间:2016-06-27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唐娜

 

深圳特区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大型采访报道组来到招商局。

“没有改革开放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深圳”

国贸大厦建设工地热火朝天;土地拍卖“第一锤”振聋发聩;“蛇口开山炮”多屏同步投影爆炸场面,气势恢弘……在深圳博物馆的“深圳改革开放史”展区,历史风云挟着火热气息扑面而来,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幕幕在眼前快速翻动,见证着特区三十多年的历史和荣光。

一份泛黄的企业合同,摆在展厅的醒目位置。

1978年12月18日,当时的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门口挂起了一只被宰杀的黑狗——这是村民们用自己的方式招待香港客人。深圳博物馆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孝松介绍,在这一天,深圳轻工工艺品进出口支公司和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与香港怡高实业公司签署了设立“三来一补”企业的第一份协议书,这份协议书的编号是“深轻宝第001号”,宣布了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诞生。

这个日子,对于深圳显然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在这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深刻地改变了这座城市。

当年敲下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的拍卖槌,如今已是国家二级文物,被收藏在博物馆中。“当时深圳没有举行过这类拍卖,为此,香港测量师协会专门从英国订制了一个拍卖槌赠送给深圳政府,最终敲下了这振聋发聩的定音一槌。”崔孝松说。

正是这场土地拍卖,为中国住房制度带来巨大变革。1988年4月,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被删去,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帷幕拉开。

在这个展厅里,陈列的不仅是深圳的特区史,更可看做一部改革开放的家国历史。新中国第一张股票、股票市场开市钟、第一次实行文稿拍卖、深圳首批无偿献血者登记卡、第一辆无偿献血车、早年投入特区建设的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名册……正是各个领域涌现出的“第一次”,正是这种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的“敢为人先”精神,推动着深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迈出坚实步伐。

“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体现。”作为在深圳任职最长的市委书记,市老领导李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人类社会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不是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改革开放的精神,没有敢闯敢试的勇气,没有冲破体制的创新,不可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今天的深圳,中国就不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遇到的最大问题,首先是人的观念和认识问题。”李灏回忆,特区早期的建设中,争取地方立法权、外汇调剂制度改革、国企改革、土地市场化改革、建立资本市场、科技创新创业等,都曾遇到争议和阻力。“一些改革刚开始也是扭扭捏捏,说明认识上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依然存在,说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对发展阶段的认识存在不足。”他告诉记者,“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观念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改革开放精神不断升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