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精神的代际传承
三十多年后,进入改革深水区的深圳,改革开放的事业锐气如初。
今年6月18日,前海管理局、招商局集团组建合资公司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举行,这是前海开发建设中的又一创新之举。组建合资公司探索“小政府+大企业”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推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提效。
市政府党组成员、前海管理局局长杜鹏透露,过去几年,尤其是自贸区成立一周年多时间里,前海紧密围绕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粤港深度合作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三大核心任务,在国际经贸规则、金融、法治、人才、深港合作等关键领域探路、破冰,贡献了一批“全国首创”的改革创新成果,为形成法治化、国际化和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打下了基础。他告诉记者,前海肩负“试验田”和“桥头堡”的重任,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在叠加实施国家战略中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先行先试。
截至目前,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累计推出146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达35项,31项成果纳入广东自贸区首批60条创新经验。此外,有14项创新措施已在全市复制推广;近期,广东省拟复制推广的39项创新举措中,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有29项已经落地,具有片区特色的制度创新框架体系初步成型。
“敢为人先”的精神,与改革开放的事业,同样在深圳人代与代之间传承。
“光启、华大基因、大疆创新、超多维等都是很另类的,一开始不被很多人看好,后来却一鸣惊人,在中国,只有深圳会出现这样的企业。”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光启科学董事局主席刘若鹏说。光启是由以刘若鹏为首的海外创新团队于2010年回国成立的高科技企业,如今旗下已有3家上市公司。新一代的深圳企业在新的产业领域快速崛起。
和刘若鹏一样,大疆科技的汪滔、柔宇科技的刘自鸿等这些80后创业者,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改革开放新的篇章。
近年来,深圳的发展势头更赢得了各方瞩目,新华社盘点了去年深圳创下的五个“全国第一”:财政收入7240亿元,增速30.2%在全国大城市中排名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05%;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十二年居全国首位;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3%和6%,能耗水平全国最低;PM2.5年均浓度降至29.8微克/立方米,成为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大城市。文章称:“当前,我国经济外部需求收缩,内部‘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何以应对?深圳的经验表明:唯有改革、创新。”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说:“对于深圳来说,过去靠改革,当前、未来的发展也唯有靠改革。”
对于如何传承和发扬改革精神,马兴瑞表示:“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我们提出‘五破五立’:进一步破除‘老框框、老套路’的重重束缚,树立敢破敢立的开拓精神;破除盛名之下、志得意满的安逸心态,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破除‘为官不为、当官做老爷’的消极状态,树立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破除‘差不多、过得去’的粗放思维,树立精益求精的较真精神;破除‘光说不练、做而不实’的漂浮作风,树立一抓到底的实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