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最吸引人的是观念”
多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人们纷至沓来,在这里,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也书写了新的时代精神。
《春天的故事》词作者蒋开儒在1992年来到深圳,满目新鲜,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给老伴写信说:“深圳最吸引我的不是钱,而是观念。”他给记者念自己当年写下的句子:“观念是由人创造的。这里的人,不谈谦虚谈自信,不排辈分排股份,不找市长找市场,不拜灶王拜财神,不求安稳求创新,不惜汗水惜光阴。光阴就是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句让蒋开儒印象深刻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如今矗立在蛇口时间广场。广场中央地面是一个形如钟表表盘的圆形坐标,在不同的时刻针上,都有着记录蛇口以及深圳开发的重要时点和事件,历史以这种方式被铭记。
这里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炸响的地方。1979年7月8日,蛇口轰然响起了填海建港的炮声,犹如一声春雷,开启了共和国改革开放大幕。
招商局集团办公厅主任李亚东告诉记者,当年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创办蛇口工业区,为的就是探索一条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路子,最大的障碍当属人们思想观念的束缚。
李亚东给记者讲起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两件小事,当时招商局需要打电话与外商联系,按照规定需要到广州,打个电话就耗费一天时间,效率很低。招商局就提出可否自办微波通讯,去有关部门请示时,一些领导就痛斥招商局,说这是“胆大包天”之举。另一个故事是关于粮食配给,当年蛇口工业区的工作人员没有当地户口,缺少粮食配额,招商局有外汇储备,希望可以自购粮食。可也被一些领导批评为“异想天开”。“一个‘胆大包天’,一个‘异想天开’,说明长期封闭的环境下,人们的观念十分陈旧。”李亚东说,袁庚十分清楚,观念与改革相辅相成,要使改革取得成功,观念转变很关键。
1981年,袁庚开始在不同场合提出了后来十分著名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并在当年年底竖立在了蛇口工业区的门口。李亚东告诉记者,这句口号的提出也曾引起激烈争论,有人理解为“资本主义的口号”,公然崇拜金钱。口号第一次见诸报端是在1982年11月22日的《深圳特区报》头版,引起巨大轰动,开始冲出深圳,走向全国,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呐喊。
在此之后,蛇口工业区开始在全国率先掀起了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打破职务“铁饭碗”、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行工资改革方案,基本奠定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制度。
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在回忆文章里说,如果没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前所未有的响亮口号和数十项全国首推的改革举措,上世纪80年代中深圳断然不会产生出招行、平安、华为、万科、中集等一批日后被证明带有优质市场化基因的企业和企业家。
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起被深圳人铭记的,还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这是在特区建立30年之际,深圳人所评选出的“深圳十大观念”。这些历久弥新的时代口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陶一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深圳对中国改革开放作出的一大历史性贡献,就是以“先行”的实践与“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为推进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程提供了一种“新精神”——敢闯、创新,从而推动了足以影响亿万人的观念更新的革命,促进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及改革创新文化的形成。
李灏认为,深圳30多年的发展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中央要我们扮演的角色,就是打头阵,当“试验田”。深圳30多年最大的变化,也是开放改革,不仅对内部开放,同时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开放,平等交往,互相学习。改革开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