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松阔笔焦墨原创作品再添国画魅力

发布时间:2016-06-26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蔡励敏

章法独到美于心

笔融天地现精华

书画家刘先银发表署名文章说,李志松曾经怀着无比的敬意,特用纯焦墨作画。那空山、野水、荒原,那远古的风吹拂的老树,那旷野里野草丛生、乱石横岗,都置身于那种无打扰的世界,都能令人感到精神的超然。山水画画家张大千巧取山势和山姿的奇、秀、险,给人一种超越自我的灵魂冲击。张大千开一代画风的“泼彩”:抽象的墨与彩“泼”出的山,如海浪般汹涌于画面;清晰、谨饬的房舍,则静处于“波涛”间。构思的宏阔,与细节的清晰,有机地融为一体。而焦墨山水与泼墨山水大为不同,它的魅力在于黑白制造的对比,由于少了干扰视觉的色彩,让人更能精确地捕捉到山水的灵魂。黄宾虹晚期作品多有枯笔山水,画风浑厚华滋,笔墨深沉而浓郁,当为焦墨画者之楷模。后者有张仃、李志松等皆擅以焦墨作画,李志松欲赋焦墨山水魂,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作为一位军人画家,关注焦墨山水的发展,正因此,李志松的焦墨山水蕴含着山水之魂。

李志松从八大山人的画面和画境中领悟到了一些精髓,八大山人那凝练、冷峻的笔法,独特怪异的意象,已很难找到自然的特征。正如郑板桥题画时所说:“画到神魂瓢梦外,更无真象有真情。”越是不像越是见魂魄。画到精神漂泊外,无今无古寸心知。李志松童年的时候,住在农村,夏夜常在房顶上纳凉,一觉醒来,四周万籁俱寂,黑的山影重重,仿佛睿智的老者在讲述生命的意义。山下有河,月光下静影沉璧,仿佛博爱的母亲在黑的世界里微笑。李志松忽然就明白了原来山水不只是山水,它们是与人心相通的。李志松更是捕捉到了这一点,并用焦墨把自己的感悟描绘出来。在他的焦墨山水中,且不论一些绘画技法的突破,山山水水皆有情,苍劲、挺拔、逶迤、深邃、质朴、厚重、生涩……那是黑的笔墨与作者心灵深处祖国山河的交融,那是满腔热血,是绘画者对人生的热爱和理解。

李志松察觉到笔墨是中国画中最本质性的东西,因为其他诸如意境、气势、结构等,都可能在西方艺术中找到。然而,黄宾虹的笔墨固然是集传统之大成而又超越传统,其境界仍然属于传统文人画的范畴;如果中国画要从传统走向现代,便应继续使这种脱胎自传统的笔墨真正具备现代性。李志松的办法是沿着以书入画的思路进入焦墨的探究。焦墨是纯粹的用笔,完全摈除了水墨在干、湿、浓、淡、黑、白中调节的余地,无可修饰,无可藏拙,稍乏功力则不免流为粗野荒率。黄宾虹在谈到范宽山水时就曾称“然用焦墨,非学力深入堂奥,不敢着笔”。李志松却一心一意在用笔的轻重、疏密以及笔墨的结构关系中下功夫。最终,他将笔从墨中抽离出来,将焦墨从水墨中抽离出来的做法,使笔墨在前而形象在后,极大程度地凸显了笔墨本身。让艺术语言凌驾于对象之上,成为艺术的主题,这正是塞尚以来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换言之,他的焦墨是因“以书入画”而成为传统的,又是因笔墨形体之抽象意味彰显而成为现代的。细细品读李志松的焦墨也就不难发现, 他的焦墨不仅仅是传承, 更重要的是把中国焦墨推向新的高度。山魂巍然,水魂淡泊,山水之乐在于得之清明而盛会。在现今浮华浮躁的人的世界,李志松依然故我,心系山水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