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世外桃源”

发布时间:2017-06-21来源:深圳商报编辑:唐娜

在程湾镇完全学校,孩子们参加“阳光朋辈”活动。

当乡村青壮年源源不断地输向城市的各行各业时,留下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无论是4年前全国妇联公布的6100万,还是2016年民政部等部门摸底后公布的902万,数字虽然在“锐减”,但其背后折射的社会问题仍需得到解决。那么,针对留守儿童问题,企业究竟可以做些什么?

3年前,“超级工厂”富士康开始公益探索,从在乡村学校兴建厨房,到在田间地头捐资助教,再到和深圳市源泉朋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源泉朋辈”)在河南、四川5所乡村学校联合发起“阳光朋辈”公益实验,搭建孩子的伙伴关系网络,缓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富士康进行这场公益实验以来,深圳晚报就一直持续关注该公益项目的进展,并进行了跟踪报道(详见2014年07月28日深圳晚报刊发的《回不去的故园——留守孩子的心灵缺口》、《富士康的“亲情牌”——将企业行为延伸到员工家乡》、《残家福——爸爸妈妈不在》和2016年8月29日刊发的《富士康留守儿童公益实验——一家超级工厂的乡村救赎与种心计划》)。

时隔3年,在“阳光朋辈”公益实验年度结业之际,深圳晚报记者对河南省桐柏县、兰考县开展该公益项目的学校进行回访,实地调研公益项目的进展。

6月16日,一场由深圳出发,跨越河南、四川2省4县5所乡村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阳光朋辈”课程结业了。

这是富士康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模式的第3年,不同于捐物、支教需要社会不断地输血,“阳光朋辈”嵌入乡村学校的日常教育中,促进乡村“自我造血”。

正因如此,这也是一场见效缓慢的可持续公益实验。3年是一个节点,在这5所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里,此前性格内向、孤僻的留守儿童逐渐变得阳光和自信起来。“阳光朋辈”见效了——为留守儿童搭建起了伙伴关系网络和友情支持体系。

富士康探索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另一种途径。

如今,面对这场逐渐成熟的公益实验,富士康更是下定了决心继续坚持下去,也希望更多的人理解这种润物无声的公益理念,并汇集更多的力量,将这个可复制的“种心计划”推广到更广阔的乡村地区,融入到更多乡村学校的日常教育中,缓解不仅仅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